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各部门,出台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措施,如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不得播出明星子女参加的综艺娱乐及真人秀节目,选秀类节目要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严禁引导、鼓励粉丝以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变相“打投”——这些抵制不良“饭圈”文化和泛娱乐化倾向的举措,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饭圈”文化中的粉丝应援经济、粉丝互撕、畸形审美、鼓吹“颜值即正义” 等现象,对青少年的心理和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刷分、控评、数据造假等现象,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专业的、建设性的文艺批评的开展,影响了影视行业的舆论场,乃至整个娱乐生态。
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背后,有利益驱使,也有资本推动。另外,影视作品制作及艺人经纪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趋势,或者说“利益固化”。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和防范,避免其发展成为娱乐领域全局性的垄断。
我国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更加健康的舆论环境,让那些坚持艺术创作初心的艺术家有更大的平台,得到更多的回报,而不是去造就所谓的流量明星或者背后的资本。大家都去追逐流量和商业利益,有价值的好作品反而得不到关注。
针对文娱领域治理,如何才能形成有针对性、有效的措施?我建议多管齐下,形成一套“组合拳”:一方面是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是制度的建立。比如,可以优化调整影视作品的排行规则,按照政治性、艺术性、市场认可、社会反响等维度,建设专业性的评价体系。比如,海外经常有诸如“十大影片”这样的推选,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排行规则,能够得到业界的认可,让真正高质量的作品得到合理评价和推荐,获得更多关注和市场认可。
无论在任何时代,影视作品都是故事和内容为王,“小鲜肉”流量们或许能带来一定的关注,但也有事实证明,他们参演的作品并未取得亮眼的市场成绩。对影视作品来讲,最终还是要回到内容生产,回到故事本身,回到人物塑造。比如,最近出圈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靠的都是口碑效应。
创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舆论环境、影视创作环境,是我们所有人,尤其是主流的、专业的电影批评工作者一直以来的夙愿,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