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是古代中国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已成为中国的谚语。从“开门”(即家庭开始一天正常运作之时或持家,维持生计),就离不开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说,一般认为始于宋朝。对当时的人来讲,“开门七件事”大多乃是新事物:酱直到宋朝时才明确地指酱油;在宋朝以前,醋不是生活必需品;茶在唐朝以至北宋仍是奢侈品,而且不常见;至于油,指由芝麻、紫苏属和大麻榨成的油,因南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普及。
早期小提琴的琴弦是用羊肠子做的尼龙和金属都可以用来制作小提琴的弦,但是在1750年之前,所有小提琴的琴弦都是用羊肠制作的。14世纪,在意大利靠近佩斯卡拉的萨勒村中,一位名叫伊拉斯莫的村民,无意中听见风在吹动悬挂的干羊肠时发出了柔和的声音,于是突发奇想:用羊肠做琴弦可能会不错。就这样,用羊肠制作小提琴琴弦的历史开始了。带体温的羊肠被剔除脂肪,在水中浸泡揉搓,选择最好的部分再进行深加工,就制出了琴弦。萨勒村的琴弦制造业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长达600年。目前,虽然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发烧友认为,羊肠琴弦能弹奏出更优美的音调。
中药店为何大多称“堂”
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贵阳的同济堂等,为什么不称“店”呢?这是出自汉末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典故。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年轻时从史书上看到春秋时的名医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就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真传。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当时长沙连年流行瘟疫,每年都死很多人。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医学,为民治病。他公然打破官府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为病人诊脉开方,做到办公、行医两不误,并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后人因为崇敬张仲景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便仿效他,把在中药店行医的中医称为“坐堂医生”,把中药店称为“堂”。
【文稿】李 莉
【责任编辑】蒲 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