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告急

  平遥古城墙局部坍塌、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奉圣寺大殿西南角挡土墙坍塌、天龙山石窟部分石窟漏水、国保临汾丁村民居1号房正房垂脊倒塌,28号院东西厢房倒塌……

  据山西省文物局10月11日发布的消息,山西1763处不可移动文物正陷于险情中。除了它们,还有大量散落在村落中未登记在册、未定级的传统建筑受损。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上迄唐代,下至民国,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这场暴雨,让更多人了解到山西厚重辉煌的历史,关注山西古建的命运,同时让人思考:未来,我们应当如何更有力地保护中华瑰宝?

  五千年中华文明看山西

  一座座古建筑,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到2020年7月,山西省不可移动文物在册登记数量为53875处,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占52%。

  “出镖嘞!”500年前,在平遥,晋商吆喝着出发。这里是商贸集散地,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平遥古城西大街被称为“大清金融第一街”。这些勤劳、开拓进取的晋商们,打造出古代山西“货通天下、汇通天下”商业盛况。如今,“日升昌”已经成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至今,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平遥古城里依然居住着原住民,整座城既是文物,又是生活区。古城保留了城墙、寺庙、店铺以及民居等古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在古城周边,坐落着影视剧中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精美的大宅院曾是古代居民的住所。透过这些民居,我们不仅能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还能看到人们生活与文明发展的痕迹。山西有高原、盆地、山地,东、南面有山岭,易受西部冷空气和风沙影响。居民住宅主要为三合院、四合院,雁北一带民居有着独特的一字形布局,整体较为规整,院墙高大,外立面封闭,可用来保暖、防风沙;大院还点缀着多种雕刻装饰。

  1997年,与平遥古城一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还有镇国寺、双林寺。镇国寺是我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内有堪称“千年瑰宝”的万佛殿。

  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有着建筑大师梁思成心心念念的应县木塔。第一次见到它,梁思成就赞叹“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应县木塔有着令人惊叹的纯木构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应县木塔能保持如此之久,与当地气候有关系。”著名古建筑专家马炳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山西省大部分地区为半干旱气候,仅中高山区和晋东南地区属于半湿润气候。

  这样的木结构古建筑散落在山西各地。全国600余座元代及元代之前的早期古建筑中,山西独占500余座。

  从外看,木结构古建筑骨骼多为木构,单体建筑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底部用青砖或石料砌成高出地面的台基,中间以木构柱额和梁架组成屋身,上部为雨坡或四坡瓦顶。这样的山西古代木建筑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让马炳坚担心的是,“木结构古建筑是木构架承重,墙体最早是草泥墙,后来是土坯墙,再后来才是砖墙,但外面是好砖,里边是碎砖,墙体不承重,不结实,如果雨量大,可能把墙体泡倒”。那么,暴雨之后,山西古建筑怎么办?

  多策齐下抢救文物

  古建筑的保护从建造时就开始了,例如古代工匠会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进行合理选址,设计木结构建筑的通风孔。

  当今,很多古建筑有常态化的防护维修,还配置了防灾减灾相关设备,需要防火、防水、防潮、防虫等,通过监控、消防栓、烟雾报警装置、防水膜、保护壳、通风孔、药物喷洒等进行防护。

  “对于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可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专病专治。”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建造师李朝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然而,这次山西暴雨实属异常。有高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观察发现,“山西多年平均降水量是500mm,一般为7月、8月降水最多,这次却是10月暴雨。首先是时间反常,其次是降水量反常,短期降水量过多”。10月2日至7日,山西有18个县降水量超过200mm。

  而且,山西木结构古建筑多,处于降水相对较少的北方,防火是重点。何况,古建筑防水相关研究甚少。

  面对山西的困境,国家文物局已向山西紧急拨款,并派出专家组前往。

  那么,此次灾情对于今后古建防灾抗灾有何警示?

  “重点要加强专业人员观测,提前预防。针对极端恶劣天气下的不同类型建筑,可以采取非常规措施保护,如木结构临时支护、砖石结构堆土支护、古墓葬排水沟引水、摩崖石刻壁画遮挡苫盖。”李朝阳说。在紧急预防中,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起着关键作用。

  文物保护要遵循“四原”原则,即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最高要求是恢复原状,最终应是修旧如旧。具体而言,古建筑保护要最低限度干预、保护文化传统、使用恰当的技术。

  “水灾暴雨对古建筑的伤害更具隐蔽性。”李朝阳表示,受潮腐蚀、浸泡、地基周边扰动等,都可能伤害到古建筑的寿命和完好性。针对建筑基础,可以采用四周加基础桩、灌浆注浆等方式加固;针对墙体,可以采用加门垛、设圈梁等方法加固;针对屋架损坏,可以采用抽换腐朽构件的方式修复;针对屋面,可以通过清理杂物、修补瓦和刷防水涂料层加强防水。

  对于国家级、省级文物,一般按照文物修复的标准来修复。“散落在村落的古建筑则更加灵活,可结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按照当地老百姓的做法进行修复,不同区域有所不同。”马炳坚认为。

  保护亟待加强

  无论是平时的防护还是紧急预防,都有赖于财政、人力、物力的支持。

  截至10月13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开信息显示:全国现有有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438家,有资质的文物保护工程师3508人,这些工程师大部分属于设计和研究类机构。

  与之相较,国家文物局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截至第八批国保名单公布,全国共有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数量远高于此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多如牛毛的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相比,“文物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很大缺口”。李朝阳表示担忧。

  根据澎湃新闻2019年的调查,以文物修复技艺而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只有16人;全国有58个高等院校设置了文化遗产保护类相关专业,年毕业学生人数超4000,但由于编制、待遇、地域等问题,对口就业率不超过25%。

  民间古建筑保护专家唐大华曾多次到山西实地探查历史建筑,发现大量古建筑处于失修状态,尤其是木结构古建筑。他在近期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山西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已经有很大改善,但大量乡村古建几乎没有日常维护。此次乡村古建筑的损坏,不能把责任完全归为降雨,因为那些倒塌的乡村古建筑此前损毁已经很严重,降雨只是加速了倒塌。”

  古建筑画家连达也曾遍访山西,用画笔“抢救”大量濒危古建筑,他曾目睹许多古建筑因遇开发拆迁被拆毁、被大卸八块,或“被锁在铁笼子里”,有的古建甚至在他离开一两天后就倒塌了……这样的状况让他痛心不已。

  虽然山西财政拨付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在逐年递增,但相较于庞大的古建筑群来说,依然不足。据了解,山西文保专项资金投入从2015年的1.3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7亿元,但均摊到每处古建筑的资金仅有6000元左右。而且,山西虽是文物资源大省,但其GDP在全国的地位并不相当。2020年,山西省GDP位列全国第21名,在广西、贵州之后。

  相对而言,低级别文物的保护资金更为匮乏。文物保护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一些地方,文保资金从国家到省到市再到县逐级递减,呈倒金字塔形。据报道,国内有不少县级政府全年的文保经费仅为数万元,甚至为“零”。

  据了解,本次暴雨中受损较大的,正是那些数量庞大的低级别文物和未定级文物。文物保护亟更多的资源匹配与平衡。

  天灾以外,个人和市场也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尤其是未定级文物。据山西省文物局相关管理人员表示,登记在册的古建筑产权国有和集体各占40%,其余20%为个人所有。

  一些人对古建筑“想拆就拆、想盖就盖”,政府也难以管理。一些古建筑中的值钱构件被卖给了文物贩子,有的则被偷盗。

  而损害文物的违法成本很低。一来,文物需要定级才能量刑;二来,根据规定,“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拆毁一座古建筑的经济惩罚,可能远远小于倒卖的收入。

  新机制、新技术

  所幸的是,还有大量古建筑得到了保护更新,一些新的保护方法也不断在被运用。

  曾经,山西曲沃县“四牌楼”差点因修路而拆掉,时任县文物局局长孙永和强烈反对,但修葺又缺乏资金。他尝试联系民营企业家,得到了热烈支持,顺利筹集资金修复了“四牌楼”。

  在这样的摸索下,山西临汾市曲沃县在2010年率先出台《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不少民间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中。例如,原本快要倒塌的元代建筑龙泉寺被认领后焕然一新,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山西省推出“文明守望工程”,启动低等级文物“认养”新政,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社会各方可通过文物修缮、捐赠、看护巡查、展示利用、文化创意、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新机制正在推进。

  目前,全省文物认领认养项目累计238处,吸引社会资金3亿余元,更多散落于乡野间的古建筑得到关注与保护。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强调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

  当下,旅游产业正在升级,保护理念与产业运营相融。创意旅游能有效开发古建筑景区和非核心保护建筑内的空间,为游客提供民俗活动、实景演出、手工艺制作等体验项目。游客在丰富的活动中领略各地民俗文化,同时也减少了对古建筑的干扰。

  林徽因曾在《中国建筑常识》中说:“各代匠师都能运用自己的传统、加以革新,创造新的类型,来解决生活和思想意识中所提出的不相同的新问题。”随着科技进步,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古建筑保护中。虚拟模型结构、信息采集、信息集成、影视手法展示等技术,均可辅助古建筑修复。技术对于建筑面貌的还原和立体展示,可为修复队伍提供参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