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EMBA:培养解决“冲突”的创新力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培养,创新力,理论
  • 发布时间:2021-12-04 20:22

  创新,自出现之初起就深受定义的烦扰,因为它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过广泛。

  创新理论,是由创新管理理论之父、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20世纪初建立的一个在当时具有非常独到的分析视角,并在之后对产业创新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理论体系,他说:“‘创新’在形态上可以是‘新产品、新生产方式的引进⋯⋯打开新市场⋯⋯新供应来源的获得⋯⋯以及任何行业新企业组织的实施’。”

  今天,所有的创业创新理论,无一不受到熊彼特的创新思想的影响。

  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以创业管理学科著称,《创业学》是其王牌课程,该课程教材由该院两位著名的创业创新教授威廉·D·拜格雷夫(Willian D.Bygrave)和安德鲁·查克阿拉基斯(Andrew Zacharakis)亲自编写。作为创业管理学体系的第一门课程,两位教授在教材第一章“创业的力量”中,开宗明义地诠释了熊彼特有关创业者和创新的天然关系:创业者是最有可能通过创立一家新企创新,自出现之初起就深受定义的烦扰,因为它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过广泛。

  创新理论,是由创新管理理论之父、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20世纪初建立的一个在当时具有非常独到的分析视角,并在之后对产业创新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理论体系,他说:“‘创新’在形态上可以是‘新产品、新生产方式的引进⋯⋯打开新市场⋯⋯新供应来源的获得⋯⋯以及任何行业新企业组织的实施’。”

  今天,所有的创业创新理论,无一不受到熊彼特的创新思想的影响。

  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以创业管理学科著称,《创业学》是其王牌课程,该课程教材由该院两位著名的创业创新教授威廉·D·拜格雷夫(Willian D.Bygrave)和安德鲁·查克阿拉基斯(Andrew Zacharakis)亲自编写。作为创业管理学体系的第一门课程,两位教授在教材第一章“创业的力量”中,开宗明义地诠释了熊彼特有关创业者和创新的天然关系:创业者是最有可能通过创立一家新企在调研中,郭斌教授发现一个存在于多数国内企业管理者对管理创新的认知单向度问题:将创新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而忽视了基于整个管理系统的创新视野。

  事实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固然影响企业巨大,但创新的支撑体系,如战略、制度、组织、流程、文化等,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创新可持续的管理体系要素。

  企业管理者对创新理解的误读,还有另一个倾向:将创新等同于创造新的事物。

  “从现实角度,一个企业的真正创新是指,把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创生的机会,用最大的限度、最高的效率转换成价值。”郭斌教授认为,由于大部分的EMBA学生对于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历史并不全面了解,对这些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联也缺少深度认知,因此有必要在课程中给EMBA学生就理论及产业实践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的导引。

  当然,在浙大EMBA有关创新管理的教学内容设计中,郭斌教授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中涉及创新的历史、理论、工具的推进等等,进行了综合梳理,让学生了解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的100多年中,人类经济历史中,创新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逻辑。

  郭斌教授希望EMBA学生理解:人类创新管理的历史不断推进,本质上是一种面对挑战和难题下,人类创新知识和经验的螺旋升级。“在学习和认知中,有助于企业学生反思。这种历史性的反思,有助于他们对当下问题的思考具备一定的逻辑性。”

  创新管理中的流程化问题。郭斌教授发现,多数中国企业重创新结果,却不重视流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流程创新比创新结果更重要”——这一命题的提出,实际是解决了创新管理的第二个通识问题。

  郭斌教授提到的流程创新课题,用华为1998〜2002年向IBM拜师的案例可以得到印证。1998年,为了将公司的创新更有效率和更有体系性,华为向IBM引入了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体系,而流程管理就成为体系中的重要基础。

  “大部分企业都希望能够成为华为那样的企业,但是为什么学不会?我想问的是,能不能像华为那样,愿不愿意在一定时期内,冒着降低短期利润的风险,为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经营核心的管理流程的改造、创新,投入巨额资金?”在EMBA课堂上,郭斌教授经常会向管理者学生提出这样的灵魂反思问题。

  具有共性与跨产业渗透性的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创新管理》中相对重要的教学内容,郭斌教授表示有两个原因:

  第一、EMBA学生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而在所有管理模块中,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渗透性;第二、商业模式会连接到所有的管理运营环节,为了推行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经常会使得产品、技术、组织等等需要同步变动,因此,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带动各个运营环节运动的中枢。

  在中国市场中创新独特性的思考。和讲授管理学其他课程的教授一样,郭斌教授也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但是对于EMBA学生而言,郭斌教授表示,讲授的方法更偏重于实践。

  在EMBA课堂,教授们编订的教材或者讲授方法,需要面对EMBA学生提出的“有用论”和‘无用论’的冲突问题。一种是,如果在讲授中过于强调理论而较为忽视实践,就会发生学生的“无用论”看法;另一种是,课程对部分EMBA学生可能“有用”,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无用”。

  郭斌教授认为,案例先行,而后是问题讨论、反思,最后的理论总结,特别是教授本人应该是企业的研究者,并将研究结果结合于实践——这是保障EMBA学习质量和效果的三步法。

  “比如说,在我个人对国内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会强调对战略进行系统管理,在设计整个战略之后,最后一步会基于战略结果来进行所谓战略‘好’‘坏’的评估。但从实践角度,这可能会遇到问题。因为,什么时候产生战略结果?只有实施后才知道,而如果只能等到整个战略行为结束之后,才能评估战略的优劣,那么如何在结果出来之前来管理和评估战略?”郭斌教授解释,在其近20年来的企业研究中,总结了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在此期间,通过思考,也对之前的管理理论在结合实效性探索基础上,推出了“新思考”。这些“新思考”大多进入了课堂教学。

  在郭斌教授“新思考”的课题中,包括“数字化时代下管理者面临哪些挑战?”“回归管理常识的意义或许比我们以为的要更大”“组织的效率与灵活,必须二选一吗?”等等。

  “混合智能模式”下的决策

  更换视角,冲击原有思维——这是以郭斌教授为代表的浙大管理学院的EMBA教授们普遍的现行教学策略。

  在《创新管理》课程中,郭斌教授配置了有关数字化时代为背景的创新管理讲授模块。

  “数字化是大势所趋的定势。”郭斌教授认为,数字化之下,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不可避免地进行决策视角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要认知的是“混合智能模式”。

  在自己所撰的刊于浙大管院官网的《数字化时代下管理者面临哪些挑战?》的文章中,就“混合智能模式”,郭斌教授解释,在企业的业务决策和管理决策中,除了组织内的个体运用自身的经验、专长和直觉来进行一些决策活动外,有相当数量的决策被内嵌在组织流程中的规则和算法直接决定了结果,或者是已经限定了管理者可以自由发挥或自行处理的空间(或者说决策的选项集合)。郭斌教授进一步认为:

  “在‘混合智能模式’背景之下,管理者依然需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进行某些决策。因为规则和算法更适合处理那些可以结构化的问题,一些非结构化的问题或是例外的事件,仍然需要依赖于管理者的决策。至少在人工智能发展到足够成熟之前是如此。

  “在数字智能的支持下,管理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数据、信息或决策辅助,将稀缺的注意力集中在更为重要的决策上,从而提升决策成效。

  “与此同时,管理者还要适应混合智能决策模式所带来的决策权限改变。在数字化企业出现之前,企业中已有一些业务和管理问题可以由设定的组织规则来处理,但是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得以跨越或绕过这些组织规则的权力或能力。因此,虽然管理者需要与组织规则分享其管理控制权,但这种限制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不被所谓的数字化迷惑,而在决策时仍然关注流程的基本逻辑以及最求的业务增长的目标。这是郭斌教授向EMBA学生讲授数字化背景下的如何进行创新管理的思路和决策的站位问题。

  遗憾的是,很多社会培训同样在涉及数字化创新的时候,大多规避了本质思考和本质站位,而是夸大和突出数字化的技术层面属性与效用,使得企业管理者对数字化产生片面的认知。

  当然,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有关数字化创新,郭斌教授只能选择其核心关键问题配置在课程中,但是向企业学生输入“混合智能模式”的概念以及探讨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面对的新趋势与新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相等于给了他们一把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中如何分析问题本质的钥匙。

  在郭斌教授看来,基于创新的管理知识,通过传统的硬式教学来实现似乎看起来并不难,但是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EMBA学生使用所学习的管理知识,运用于企业创新实践,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具有活力创新体,才是关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