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蹊:手持万能钥匙的统计学家

  一场跨时区的昼夜接力

  2020年1月23日,新冠疫情突发,武汉封城,各地的人们都为疫情走向和防控忧心。得知疫情消息时,陈松蹊正在美国进行学术交流。他立即意识到这将是一件对社会影响极大的事,也许可以用自己的研究做点什么。陈松蹊决定带领团队跟进疫情形势,运用统计学理论对疫情数据进行建模评估,进行传染形势预测与防控策略研究。于是,他和他的团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区的昼夜接力。

  面对紧迫的疫情形势,团队每天早晚两次进行数据汇总,随时举行线上会议,不分日夜地反馈模型进度……短短一周,他们便在一个新的领域里有了研究成果。

  “我的团队早在2月初就发现传染力在湖北及各省市急速下降。”陈松蹊团队根据数据模型计算发现,尽管2月初每日新增病例仍在增加,但国内疫情总体情况在持续改善。事实证明,2月底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数据模型的预测是准确的。

  新冠成为全球流行的大疾病,而各国的应对政策并不统一。陈松蹊又将目光转移到了各国措施与新冠肺炎传播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上。扎实的数据模型证明:严格的人群限制性措施对控制疫情传播有显著成效,政府迅速地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可以显著缩短疫情到达拐点的时间,并有效减少感染和死亡人数。

  2020年10月和2021年4月,陈松蹊团队分别在《国家科学评论》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关于25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效果分析的研究论文,这为中国在新冠疫情防控上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客观、坚实有力的依据。

  连续8年关注大气污染

  “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幸而我们总能以专业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去改善环境,改善所呼吸的空气,而改善这个世界离不开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努力。”在陈松蹊团队的空气质量报告里,写着这份愿景。为着这份呼唤蓝天的愿景,他们行动了8年。

  2013年7月,陈松蹊计划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著名的统计学者来北大统计科学中心访问、讲学,这位学者对访学北大非常感兴趣,但后来没有回复来华邀请。在陈松蹊的询问下,对方发来了统计实时空气质量指数的网站链接,言外之意是担心北京雾霾可能带来健康上的隐患,遂决定不来了。之后查阅这一网站的数据成为了陈松蹊的“每日打卡”。

  2014年3月,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的8位老师同学开始收集和分析北京的PM2.5数据,希望通过统计学的分析判断,为防治空气污染、维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与建议。面对全新的方向和浩如烟海的数据,科研进程宛如征战。为了环境研究的项目,陈松蹊多次带着学生寻找数据,与环境科学工作人员座谈,向他们细致地讲解研究内容。

  从关注北京的几个站点到京津冀地区,陈松蹊带领团队发布了8份空气质量报告,也提出了多项具体的防治政策建议。每份研究报告的形成都是反复推进迭代的过程,陈松蹊总能从同学们的报告中敏锐地发现一些待修改的细节和可持续挖掘的数据,他每次都会把报告打印出来手批指导意见,一份成稿的背后可能是几十次的修改。

  大气污染的研究仍在继续。目前,他与团队又关注到“碳达峰与碳中和”问题,致力于构建测算碳排放与碳吸收更加准确的算法。重大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都是他想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强大的学术感召力

  陈松蹊曾先后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国的高校任职,2008年,他选择回北大任教。2010年,陈松蹊与北大的老师们一起创立了统计科学中心,并出任首届联席主任。在这里,一支统计学团队逐步地壮大。

  10多年时光流逝,陈松蹊与北大学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每当有新课题时,陈松蹊通常会让学生自由探索一段时间,再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当学生的研究取得突破时,他全力支持,抓住各种机会推荐学生和优秀的学术前辈交流,经常用自己的科研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出国访问学习,一步步地带领学生走入学术的大门,也一同体会科研的困难与成功。

  “亲力亲为”“亦师亦友”,这是学生们谈起导师时最常出现的两个词。学生们每一篇报告、论文,陈松蹊都会亲手修改。团队例行的组会上,大家同步讨论,自由分享想法,他总是认真地听取并给出意见,也乐于与学生分享自己求学时的科研经历与英语写作的过程,提供学术研究与求职的帮助和建议。

  无论做学术或是在生活中,陈松蹊自身的信念与行动总能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感召力。你能看到陈松蹊在阐述科研问题时眼神里所透露出的那种美好的愿景,这将驱动着他和团队里的青年们,一同用统计学这把钥匙,更久远也更深切地在科研世界的各个领域探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