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悦:让你暖乎乎观冬奥

  2020年11月,我正式加入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选择场馆驻地的时候,我选了离北京最远、条件最艰苦的张家口崇礼赛区。

  2020年年底正是场馆建设的攻坚阶段,走出去做现场踏勘是我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没有通勤大巴,就徒步走去场馆,没有通电的电梯,就从跳台底部沿台阶一步步爬至160米高的顶峰,再沿另一侧台阶返回。8公里的山路,50层楼的高度,零下20℃的露天环境下,我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在结冰的路面上我摔过很多跤,双手常常冻得失去知觉,不听使唤,耳朵也被凛冽的寒风吹到冻伤,条件虽然艰苦,但我总能寻得自己的乐趣。

  我的专业是建筑环境及人体热舒适,因此对冬奥场馆的环境条件格外关注。在场馆长时间工作的经历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天寒风疾的室外环境会对人员的长时间停留带来极大的挑战。

  为此,我调阅了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的气象数据,再根据张家口赛区近10年(2011~2020年)的赛时同期气象数据推演,2022年冬奥赛时最低气温或将低至零下17℃,达到近年来冬奥会的历史最低值。

  而观众作为现场人员占比最大、停留时长最长的人群,长时间处于低代谢率、低产热量状态,很容易因室外寒冷的观赛环境产生不适感,甚至存在感冒、冻伤、失温等健康风险。上届冬奥会中,主办方曾在观赛区设置火炉等防寒措施,但效果甚微,赛时仍出现大批观众纷纷退场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冬奥办赛效果。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坚定了我对“场馆观赛环境保障措施”进行研究的想法。

  由于实验阶段需要营造极端的低温环境,每次我都要前往天津的低温实验舱开展实验。而且,在低温环境下开展热舒适实验并非易事:由于现有低温环境的热舒适研究几乎空白,从实验方案的确定开始就需要不断尝试摸索,很多仪器在低温环境下都不能正常工作……由于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仅预实验就调整了十几次。

  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建立起适用于低温环境的人体热评价预测模型,能够根据各赛区当地的环境参数预测出观众在观赛期间的热舒适现状,并基于此设计研发了多项个体局部加热技术,实现了全方位防护和辅助支持。这些个体局部加热技术的使用,可在零下15℃的低温环境下,使人体体感温度提升10℃~15℃,热舒适维持时间延长至3小时以上。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将研究成果整理发表于国际建筑环境领域顶级期刊。能够将自己的课题研究与冬奥筹备相结合,把论文写在冬奥的冰天雪地上,我觉得意义非凡。点亮冬奥,有我们的一束光。共襄盛举,与有荣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