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应对市场不确定性?本金+本事

  • 来源:中国商人
  • 关键字:企业,市场,不确定性
  • 发布时间:2022-04-07 20:52

  不确定性事件无从预测

  世界上发生的事,可分为三种类别:确定性事件、风险性事件和不确定性事件。

  第一类,确定性事件。比如,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来,把麦克风的电线拔掉就一定没声音。这些都很确定,事先可以预料它们能不能发生。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1970年4月发射,设计在太空运行20天,实际工作到28天,通讯中断,这颗卫星失联了。但到2009年,有报道说这颗卫星还在太空轨道里运转。很神奇吗?但其实物体进入轨道前挑战极大,一旦入轨,倒很确定。

  第二类,风险性事件。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根据过去的经验,可以在概率上知道其发生的频率。

  比如,特定位置和功能的建筑发生火灾存在或然性(概率),如果把大量同类建筑集合到一起,可以算出发生的概率。保险公司对此概率标价,业主买了保险就不用惧怕,因为房子一旦着火能得到理赔。

  第三类,不确定性事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还有一些事情,完全无法靠经验推断其未来发生的概率。

  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出国是去南斯拉夫,去年旧地重游,到了萨拉热窝那个引爆一次世界大战的街口。没人会想到,当街暗杀的一枪外加再补一枪,最后引发了欧美几十个国家7000万人参战,导致2000万人死亡。这样的事,事先毫无轨迹可循,当然也无处能买保险。

  影响人类命运的大不确定性。市场是个从古至今做生意的地方,熙熙攘攘热闹得很,但市场运行也时不时会冒出参与者无从预料之事。

  前不久我访问一家养殖场,每年给做卡加苗的国际制药公司供应几十万只实验用兔,是一门稳定可靠的生意。岂料疫情袭来,兔子出不得国门,那可是每天要喂的几十万只活物。

  总有些事无从预料。但并不是说不确定事件就没规律,所谓规律是人类抽象的思维结晶。问题是,事后能认知到事物有规律,不等于事先就能预见它的发生。那些尚没找出规律的现象和事件,说来就来了,怎么应付?

  确定性事件不难对付,风险性事件可买保险,但市场里总还有些事,既无从预料,也买不到保险。

  譬如公司亏本、破产、消失,难道就没有一个能保企业不亏、能保企业不死的商业险种吗?没有的,因为连保险公司自己也可能亏损,亏多了也一样垮台。

  企业如何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让我们聚焦到一点:企业和企业家究竟怎么对付市场里的不确定性?

  三年前全国政协有次开会,新闻报道里有几句话让我过目不忘。其中一句是:“做生意要有本钱”。这句话看似平实,意思可不浅。我们都知道做生意要用钱,比如收购货物、雇佣人力、租用场地、购买设备等,没钱就没法做生意。

  但在“钱”的前面为什么还要加一个“本”字,有什么讲究,“本钱”不就是钱吗?

  我的理解,“本钱”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本金,即企业自有的,而不是以任何形式借来的资本金;其二是本事,即企业运用本金的能力。企业靠什么对付市场不确定性?就靠本金加本事。

  什么是本金?做企业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企业资产等于负债+权益。所谓权益,是企业自有资本。刚才讲了,办企业要有钱,但为什么企业要用的钱不能全部借进来,还非要有自有本金不可?

  答案是,别人一般不肯借给你。譬如到银行借钱,银行要审核这家企业有没有自己的资本金,有多少,什么状态,考虑贷款项目的市场风险,然后决定贷给企业多少款项。

  向非银行机构借钱,麻烦也有一堆。私人之间向亲戚朋友借钱办企业,简单不少,但起码人家要打量你这个人到底怎么样,那是以人为本的借贷。总之,办企业,多多少少要有一些自己的本金。

  企业就是把它能动员起来的资源投入市场,做出产品、提供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然后从自己的营收当中,把所有债务本息付干净,剩下的——如果还有剩下的——就是企业挣来的。

  所谓企业做大,准确讲是企业自有资本不断增大。如果仅仅是总资产越做越大,总资产当中的债务越做越高,高到企业本金都不足偿付,那如此“做大”的公司,总有机会遭遇过不去的坎,哗啦啦倒下来。

  这点常识,谁人不知。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无论立意多高远、志向多伟大、商业模式前无古人,也不论曾在市场里创造过多辉煌的业绩,最后都倒在简简单单一张资产负债表上?

  从旁看去,企业的资产负债绝不易驾驭。

  首先,债很硬。比如到银行借钱,借的时候就立下字据,借款的数量、期限、利息、以及还本付息方式,都记得明明白白。

  至于广义的企业债务,包括招聘工人承诺给付的条件,租用土地承诺的租金给付,以及在供应链里承诺的给付等等,一律都很硬,那就是承诺到期偿付的债务数目清楚、义务明确。

  但企业运用自有的和借来的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究竟在市场上能卖出多少钱,事先却不能完全确定,那得由未来的市场竞争形势来决定。

  虽然企业都有商务计划,都对自家产品的市场实现有预估预判预测,但那些统统不过基于预期,结果终究如何,非事后才可以确切知道。

  这就埋下一个问题:借来100元投入生产,要是在市场上最后实现的收入远高于100元,那连本带息还掉借贷之后,剩下的就是挣来的。但是,要是拿借来的100元投入,产出不足100元,又用什么还本付息?

  这就是债权人要求债务人非有本金不可的理由。借贷发生之际,债权人要求借方有本金,含义是万一贷出的款项打了水漂,可以拿债务人的本金偿还。本金的含义就是确保负债安全。

  由于本金是负债之本,所以本金数量的确定至关紧要。如果本金多算,负债额度提高,资不抵债的危险会增加。反过来,本金少算,负债过少,利用金融杠杆的潜力发挥不到位,那些有资金门槛的市场机会就抓不到。

  本金不就是投放到自己公司里的资本金吗,怎么可能多算少算?

  如果现金出资,出100元在账面上就是100元,当然没有多算少算的问题。但出资到企业的是资本,要与其他要素结合,还要投入生产和销售在过程中转起来才能实现“以本搏利”。这就是说,企业自有资本唯有用起来、转起来,才成为名副其实的本金。

  本金一旦与其他要素投进运转的市场,究竟“值”多少?过去很清楚,投放100元就是100元,但这100元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就要估计这笔与其他要素结合、投入特定商业过程的本金,可能带来多少未来收益。

  在技术层面,企业资本估值可以用很多不同方法,但从经济性质上看,本金估值总是未来收益的贴现。“未来收入”基于“预期”,不过是基于对未来市场情势的“主观看法”。

  这就是资产负债麻烦所在。债很硬,事先就把本息数目记得分毫不差、承诺要兑现的还款义务板上钉钉。本金则比较“软”,因为讲到底,它不过是基于当下对未来市场变化情势的一套预见性看法。

  如果企业进入市场,像星球在天体轨道里运转那般有序,那么以企业本金之软来负债务之硬,倒也无关紧要。问题是,人类市场活动的性质,不但不是确定性,甚至也不是一般所谓风险,市场运行的本质特征恰恰是不确定性。

  靠什么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的,是弗兰克·奈特。早在1921年的论文里,奈特就提出市场的本质特征是不确定性。他分析了这种不确定由什么原因产生,特别阐释了用哪种经济制度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这里要重复奈特提出的那个富有感染力的问题:无数市场中人,究竟靠什么来应对他们身在其中却又祸福莫测的不确定之命运呢?他的答案是:靠企业本金制度。

  是的。当各个时代的人们创办企业时,他们先要筹措或大或小一笔自有资本。这笔本金原本可用于消费,可用于储蓄,也可用于放贷,但是为了充当企业本金,就必须放弃可能的其他用途。

  有意思的是,一笔钱财充当企业本金,与用于消费、储蓄或放贷等等完全不同。人们花多少钱消费,可以知道能购买多少消费品或服务,以及连带能获得多少享受。人们拿多少钱储蓄或放贷,也知道能获得多少利息,在何时可以连本带利一并收回。

  但是拿一笔资源充当企业本金,投出去的资源能不能得到回报、能得到多少回报、甚至本金能不能拿回来,当事人事先都不知道、不确定,同时也没有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给予有保障的承诺。

  企业带着本金投入市场,运转下来如果盈利,本金所有者就分得红利;如果不盈利,就没得分;如果亏损就赔钱;要是本金都赔完,那么企业玩完,“资本家”血本无归,与那一整套或红火或冷冰的游戏拜拜。

  从古至今,企业形态千变万化,从个人企业、家族企业、合伙人企业、股份公司、公开上市公司等等,不一而足。任何特殊的行为主体、企业必有自有资本,则是市场经济不容动摇的基石。此基不牢靠,“市场经济”可能是一波接一波流量的热闹,却断无可能积下厚实的存量,经受长期经济增长的考验。

  所谓股份公司的发明比蒸汽机、火车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还大,其实是指它能把原本局限在形形色色小社会里的资源整合起来,从而筹集更大资本、负有更多债务,实现新技术潜能,创造经济增量,促进经济增长。

  但别忘了,商业史上即便富可敌国的巨无霸,也是向死而生的物种,在与不确定性搏击之中,最后由本金定生死。

  钱财转化为资本

  离不开一套游戏规则

  这就不能不谈到“本钱”第二个含义——“本事”。

  光有钱财不足以充当资本。不妨设想一下,把钱堆在桌子上,或记在账本上,它有没有可能以本搏利、保值增值?门都没有。

  钱财转化为资本,离不开一套游戏规则,那就是投入企业的本金得不到获取确定回报的任何保障。本金只获得一种权利,那就是索取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可能得到的剩余。

  在此约束下,本金就一天也离不开人的行为。所谓企业家才能,就是善用企业本金的本事。仅仅有财务本金,构不成企业参与市场博弈的本钱。

  企业家本事多种多样,有经济学家概言之:“在不确定环境里配置稀缺资源的能力”。说千道万也难以穷尽的企业家本事,出发点和落脚点终究还是本金,还是如何筹、壮大、强固企业本金的能耐,以及在艰难困苦的商战形势里,“留得青山在”,未来再出发。

  正是向死而生的市场竞争,逼企业不断选用真有本事之人,也逼已经上位的企业家时时刻刻用心学习,从而为长期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