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小我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消费主义,小我,物质
  • 发布时间:2022-04-29 19:47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中谈及,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上“我”这个词的用法具体化了一个最原始的错误,它在无意之中强化一种虚幻的认同感,如果不能辨识出它带给你的幻相,你就会愈发认同自己的小我。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最为显著的特征莫过于这是一个消费者社会,而这样的社会运转机制引发的我们精神上的转变,就是小我里对于物质的认同。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里对这一点从人精神上受到的影响进行了阐发,作者提到,我们会购买什么样的东西受到社会思潮带来的无意识的、强迫性的认同,很多情况下,我们购买的不是那个产品,而是买一个身份认同的强化品,去赢得身边人的认可与推崇,从而获得心理价值。

  久而久之,在我们必需的物质世界之上,产生了一个概念的世界,物质成了我们加强自我的工具,而我们也对它形成了执着和迷恋。当我们持续用物质来证明自我的价值时,人自身真正的价值则不断被缩减且悄然隐身了。

  许多消费纵然带来应有的享受,但也包含了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从物质中获得的快乐也因为消费行为的重复而边际效用递减,因此有人说,买东西,最快乐的时刻只有付款那一刻,有的东西买了甚至用不上几次。

  在另一本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则对消费主义的社会机制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社会已从现代社会工业化阶段的生产者社会转变到追求更多盈余的消费者社会,在消费者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运转机制就是,现代生产者的思想和行动被灌输的是以经济水平来评判人的价值和尊严,而这也把人的动机和对自由的渴望牢牢地转向了消费领域。

  这种整体趋势的转变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显而易见,过去,人的主要身份是生产者,由于没有充分的盈余,所以其典型日常是“徘徊在一个传送带与另一个传送带之间”。

  现在,生产的过剩使得市场需要更加主动地去“制造”消费者,而个体也主要以消费者身份自居和被评价,极大程度上,人在消费者社会中的自由仅限为选择何种商品的自由,在市场铺天盖地的诱惑下,想要退出是很艰难的。

  社会驱使与个人难以抵御小我对物质的幻觉,共同促成了一系列的怪象,例如“拜金主义”“贫穷即是犯罪”的论调,奢侈品借助自身的品牌效应频频推出价格与价值极不相符的“奇葩”商品等等。

  当然,我们生活在物质之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的作者说的,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物质,也会因为一些事物的美丽和其本有的特质而珍视它们。

  但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如何不去在物质中寻找自己,如何恰当地消费,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而不是把物质当作生活的唯一标准,持续不断地处在市场的诱惑之中,永远不知满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