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转型:把握新格局,推动新突破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银行,格局,突破
  • 发布时间:2022-07-05 19:34

  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商业银行要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着眼长远,把握发展大势,在服务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自身转型取得新突破。

  践行“双碳战略”中优化业务结构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过程中,能源、工业、建筑、化工等重点行业,以及绿色交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储能等新兴领域,都将产生新的绿色金融业务需求。根据专业机构估算,“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每年新增投资占GDP比例将超过2.5%,“碳中和”金融市场空间可达百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绿色债券则是绿色金融市场中规模仅次于信贷的绿色金融产品,2021年,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73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此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深化,也将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可期的发展机遇。

  在“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银行优化自身业务结构的重大机遇。商业银行要着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一是加快将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理念融入经营发展和日常管理流程中,制定完善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二是积极把握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工具等政策契机,提升政策把握能力,在政策调整中寻找投向,在差别化和包容式的低碳转型过程中趋利避害,做好存量结构优化,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三是加大碳金融市场业务布局投入,加快研究创新,为后续提供碳金融创新产品和相关金融服务做好前期准备;四是统筹有序、系统科学推进相关工作。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毕其功于一役”,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确保能源安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落实普惠金融中拓宽服务边界

  普惠金融是“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普惠金融取得长足进展。截至2021年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19.23万亿元,增长27.3%,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4400万户。政策层面的推动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22年4月,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供给,围绕“六稳”“六保”战略任务,巩固完善差异化定位、有序竞争的金融供给格局。

  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的环境,商业银行要提高站位,加大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仅要加大以新老基建为代表的大项目、大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更要将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助力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

  全面优化小微金融服务。要处理好“量、价、质”的关系,坚持“保本微利”原则,将政策优惠反哺业务发展,在确保监管达标的同时做到“商业可持续”;要以客户为中心,将小微客户拓展与银行整体经营发展相结合,提供涵盖支付结算、交易银行、生态场景等内容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做好特色客群经营。

  积极服务乡村振兴。要积极构建服务乡村振兴新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能力,形成覆盖面更广和更具竞争力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业务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齐头并进,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依托金融科技拓展服务能力。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数字化和线上化能力和水平,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提升分支机构“敢贷、愿贷、会贷”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用款需求。

  全力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对于正常还款有困难的客户,要区分是还款能力的原因还是还款意愿的原因,分析是疫情短期影响还是中长期影响,分类施策,按市场化原则积极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影响。

  发展科技金融中进军新的战略蓝海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1年11月,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资本市场也在加速汇聚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主体,特别是股票发行注册制的逐步实施和北交所开市。截至2021年末,北交所上市公司共计82家, 另有1155家新三板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条件。2022年4月,国常会进一步提出要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明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向冠军企业等科技企业。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科技金融的新蓝海。

  积极支持制造业攻克“卡脖子”技术。要按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规划部署,加快对制造业创新的金融支持,推动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要紧扣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以金融支持助力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提高服务资本市场客户的能力。要以资本市场综合金融服务为抓手,运用产业逻辑和投行思维,培育未来上市的优质客群,构建商业银行的梯度客户结构,向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

  依托金融科技助力科创战略。要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强线上线下营销资源的协同,深化金融和非金融场景交叉融合,积极适应不同生命周期科创型企业的金融需求。

  支持新经济发展中加快数字化转型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规划,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将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将达10%,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将达45%,全国网上零售额将达17万亿元。从2021年12月起,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连续出台了《“十四五” 国家信息化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等文件,明确了不同层面和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商业银行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积极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

  提升信贷新型服务能力。要结合科技企业发展阶段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采取更加灵活的期限、利率定价、风险分担补充机制和利息还付方式,探索“贷款+外部直投”、境内外并购等业务新模式,助力科技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健全数据治理能力。要发挥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组织推动和管理协调作用,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 提高数据应用能力,全面深化数据在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强化科技发展能力。要持续优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资源弹性和持续供给能力, 提高科技架构支撑能力;要丰富智能金融场景,加强开放金融服务统一管理,推动科技管理敏捷转型,探索技术成果转化路径,培育金融数字技术生态;要提升数字化风险防控能力,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要推动信创领域国产化进度,解决金融行业数字化催生的安全问题。

  建立数字人民币和元宇宙领域竞争能力。要主动拓展促进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新的业务机会;前瞻性研究未来元宇宙的发展趋势,探索未来银行与客户的交互方式、产品服务方式的新变化,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促进城市群发展中优化资源区域布局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截至2021年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的合计GDP总量达49.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3.5%; 三大区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和各项存款余额分别达15.5万亿元和122.7万亿元, 占全国的比例分比为49.6%和52.8%。“十四五”规划还提出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截至2021年末,国内前100大城市的经济总量合计81万亿元, 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已超70%,其中24 个城市经济总量逾万亿元,累计经济总量达44万亿元,占比接近40%。商业银行要持续加强对区域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究,统筹谋划布局。

  加大对人口持续流入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区域的资源投入。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区域金融发展格局,同时也要合理满足金融欠发达区域的融资需求,推动金融资源在地区间相对均衡分布。

  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助力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把握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的市场机会,发挥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的支撑作用,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和银行信贷结构的同步优化。

  以全天候的跨境金融服务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适应“双循环”经济新格局,为“改革试点先行”的自贸区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金融服务,满足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融资需求,提供更为优质、更为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

  以底线思维防范系统性区域金融风险。守牢风险底线,主动摸清区域内部信贷的行业集中度,构建区域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助力共同富裕中提升财富管理能力

  2021年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明确了共同富裕目标,既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随着共同富裕目标的持续推进,国内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经过改革开放,国内已经形成了4亿~5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预计到2035年,中国50%以上的家庭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将对促进共同富裕起到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近年我国个人金融资产总量已逾200万亿元,不断创历史新高,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预计未来十年还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财富管理市场大有可为,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新的优质赛道和发展机遇。商业银行要积极发挥自身在财富管理领域的优势,加快四方面的创新发展。

  提高投研销一体化发展能力。商业银行要顺应金融机构经营趋势,构建贯通“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价值链条,形成强大的赋能环,通过投资银行获取金融资产,促进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要提升资产管理能力,高效对接资金端和资产端,形成丰富多样的资管产品供给渠道;要以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为牵引,为资产获取和资管产品创设提供更多动力,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正向循环,切实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丰富全生命周期产品供给。要发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牌照优势和自身资产组织优势,保持投资产品合理的收益水平,形成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产品线布局,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货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财产品;要借助资管新规实施契机,加快资管产品的净值化转型;要主动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不同年龄、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体,加强养老产品的供给。

  形成强大的财富管理产品销售能力。销售端要建立丰富的开放式“货架”,实现内外部渠道、产品、客户的全面开放,互为共享,与金融生态、场景生态内引外联;要加快实现财富管理从“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变,提升探究客户真实需求并提供投资顾问的能力,做好客户价值管理,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服务。

  实现财富管理的绿色转型。财富管理要深入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在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过程中践行ESG投资理念,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经营体制改革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国内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业总体平稳健康发展,切实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央行评级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四季度,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高风险机构数量连续6个季度下降,较峰值压降过半,高风险机构总资产占比仅为1%。在此过程中,推动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将其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也是推动金融稳健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一步。2020年以来,国务院与央行陆续印发《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2022年4月,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批,依法合规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有望为国内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提供新的范式。商业银行需要在以下方面构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风险管理能力塑造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夯实公司治理基础,打造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要统一战略和风险偏好,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的政策体系;要建立涵盖各类经营子公司客户情况的集中大额风险暴露管理体系,及时监控、预警和应对客户、区域和行业的风险集中情况;要在合规的前提下,明晰各类经营主体的客户关系图谱,加强对大额客户、重点客户的统一授信风险管理。

  以生态协同释放综合金融优势。要以生态化协同为首要抓手,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资源配置、流程设计围绕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类客户形成服务闭环,达成“1+1>2”的聚合裂变效果;要构建体系化的协同生态圈,融合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场景和流程,为客户提供覆盖多牌照、多类型金融协同服务。

  以市场化机制激发组织活力。要完善内部综合化经营的顶层设计,抓好内部资源的整合投放,更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在经营过程中深化内部协同,促进资源和价值共享,打造有竞争力的综合金融服务“联合舰队”。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资产负债部)

  责任编辑:杨生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