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卫宁担纲总导演,王成刚编剧,张彤执导的电视剧《重中之重》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该剧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我们的新时代”创作展播活动重点剧目、“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电视剧重点项目,湖南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谱写 “奋进新时代洪波曲”重点剧目。《重中之重》以龙头国企“麓山重工”为缩影,讲述以卫丞、方锐舟、金燕子为代表的科研人员、企业家、新时代工人冲破技术封锁,完成改革创新并建成i5智造车间的故事。
向工人拜师学艺
《百炼成钢》杀青后,毛卫宁与编剧王成刚、总制片人何瑾再度携手创作工业题材电视剧《重中之重》。“‘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电视剧重点项目涵盖农业、教育等多个题材,需要有这样一部重量级的工业题材作品。”毛卫宁说。
接到任务后,主创团队从去年4月起投入创作,提前深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国铁建等领先企业,观摩世界一流车间,探访前沿实验室,向管理者、工人和技术人员讨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3轮采风,收集整理素材近百万字,更以线上采风形式在工人中广泛收集鲜活事迹和真实原型。筹备期间,剧组还组织主演换上工装,扎根车间,体验工厂生活,向工人拜师学艺。
“工业题材创作非常难,是块硬骨头。工业制造业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创作者首先要了解,其次要把它们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让观众明白,观众才能看得进去。”经过充足的实地调研和拍摄准备,毛卫宁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将《重中之重》历时性与共时性融于一体,既“求实”也“求似”,在还原产业历史的同时,不拘泥于产业原貌,以当代视角观照工业发展,书写中国工业自立自强的振兴历程,再现工业、工厂和工人的时代变迁,让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深入观众内心。
拍摄难点——人对机器的情感表达
拍摄过程中,由于场地及新冠肺炎疫情等现实因素限制,剧组配合剧情搭建了大量场景,并通过特效等后期手段予以还原。如有一场博览会的戏,为了更好地呈现剧中场景,剧组自己“办”了一场博览会,成本花费与真实博览会相差无几;为了更好地完成液压特种实验室戏份,剧组在摄影棚里自己搭建了一个实验室;为了拍摄好剧中角色去高原做设备极寒测试时遇到塌方、翻车和狼群的戏份,剧组在炎热的长沙复制了高原场景,演员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身披冬衣演绎极寒戏份,并通过后期粒子特效解决了说话时的“哈气”问题;同时,剧组找了几条捷克狼犬,一边拍着翻车镜头,一边捕捉 “狼”的镜头,并用灯光配合制雪机拍摄了高原上狼群出没的场景。
但在毛卫宁看来,这些都不是难题,该剧拍摄的最大难点其实是如何表现好大国重工装备制造企业中的“机器”。“我们一定要把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拍出来,即人对机器‘深情凝视’,或机器对人‘深情凝视’。整部剧表现的就是机器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毛卫宁介绍,《重中之重》剧组的拍摄不是从拍演员开始的,而是专门安排了两个组只拍机器, “以前的剧,我们拍的都是人,环境只是剧中主人公的生存背景和故事展开的背景。但这次我要求大家一定要把机器当成演员一样来拍,必须对机器特别熟悉,对它要有感情。”
《重中之重》的台词涉及大量专业术语,这也给演员带来不小的挑战。主演杨烁为形成台词“肌肉记忆”,连运动时都以背圆周率、元素表、对数表来计数;焦俊艳在学习电焊操作时脸部被灼伤,仍坚持“裸妆”出镜。
群像叙事展现“三工”新样貌
从模仿国外,到自主研发,再到世界领先,《重中之重》所讲述的麓山重工故事,也是很多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缩影。毛卫宁想将中国制造业、民族工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我们也想改变观众对工厂的刻板印象。”毛卫宁谈到,过去大家提起工厂,想到的都是陈旧的厂房、铁水、油炉,宛如万马奔腾的巨型机器、操劳的工人,但现实情况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很多工人都有知识、有文化,而且在不断成长。这样的工人应该成为今天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重中之重》这部作品来展现工业、工厂、工人这‘三工’在新时代的新样貌。”
好的故事,核心最终要落在“人物”上。《重中之重》以中国制造业从低谷走向高峰的发展为主线,通过一个个事件,描绘以企业家、工程师、工人为主体的人物群像。对于群像叙事中的角色塑造,毛卫宁表示,人物角色首先要真实、不悬浮;其次要有个性,无论戏份多少,都要有其特性。
从《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到《人世间》,近几年主旋律创作越来越受观众欢迎。毛卫宁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剧中的故事和人物更真实,更可信,更有艺术感染力。“不是对主题进行宣教式、图解式的呈现和口号式的表达,而是把它们当成艺术作品来对待。艺术作品就是要有真实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以及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样才能感染观众、影响观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