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或成全球避风港

  • 来源:新财富
  • 关键字:中国,资产,避风港
  • 发布时间:2022-09-18 20:41

  中美宏观周期背离

  年初我们判断2022年宏观交易主题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中国抑滞,美国防胀”,即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抑制增速下行,美国则是如何规避通胀失控。当时我们并没有预计到俄乌战争、疫情的再次爆发,这些事件都带有一定的黑天鹅性质。但是这两大主要矛盾至今并没有变化,俄乌战争和奥密克戎疫情反而起到了加强原先趋势的作用。

  疫情对美国的影响在于生产。面对疫情,美国选择直接印钱给老百姓,满足其消费需求。因此,美国没有出现需求显著下滑的问题,但副作用是劳动力产生惰性,回到工作岗位的积极性不高,生产难以恢复。加之俄乌冲突爆发,导致全球主要商品供应链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使得美国的通胀一直处于高位。

  对中国而言,疫情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需求减退。中国鼓励银行给企业贷款,以尽快恢复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但从企业生产到居民收入提升需要时间,而且居民收入和制造业的相关性比较弱,因为服务业解决了中国50%以上的就业,疫情对服务业的负面冲击更大,这就造成居民收入恢复较慢,内需疲弱。叠加长周期的人口老龄化和房地产去杠杆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

  年初至今,中国市场表现最好的资产是债券,不过其收益率相对于年初只是小幅回落;股票市场从年初到7 月底大概跌了10%-15%,而全球其他股市的跌幅大多达到15%-20%甚至更高。A股相对抗跌,原因是中国没有高通胀问题,流动性相对宽裕,这一环境下,资产的价格会相对坚挺。

  2022年海外市场是典型的股债双杀。美国的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从 1.5%最高上升到了3.5%,一年内升幅达到200基点(bp)。股票市场中,上半年标普500 指数跌了20%以上,纳斯达克指数跌了30%,跌幅在历史上也非常少见。资产表现反映的是市场对美国高通胀的担忧,高通胀引发了美联储政策的收紧。

  2021年美国的通胀已经往上走了,但是股票市场表现还不错,为什么2022年就不行了?因为通胀持续的时间越长,对企业的盈利影响就会从正面因素变成负面因素。一般在物价上涨初期,企业的收入受益于物价上涨而增长,盈利也相应改善,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收入开始跟不上成本的上升,企业的盈利增速就开始下调了。

  商品的表现也能反映中美两大经济体在主要矛盾上的背离。在疫情的前两年,商品基本上是普涨格局,但是到今年,则呈现典型的分化格局,且分化程度之大,几乎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最具代表性的两类品种原油、铜为例,2022年上半年原油价格上涨了 40%左右,但是铜价从年内最高点下跌超过30%。这种大分化从需求角度也容易理解:越靠近美国刚性消费需求的商品越抗跌,越靠近中国投资需求的商品越不抗跌。

  上半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跌了20%,新开工面积的跌幅更大。而上半年美国汽油的消费总体还不错,而且美国居民在高物价引发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往往会首先减少非必需消费品如家电、手机的更新换代,这类产品的原材料⸺工业金属的需求会先于能源下滑。

  大宗商品从牛市向熊市转换的尾声阶段都有这种特点:铜价先见顶,油价后见顶,这其实反映的是美国的消费需求从可选消费向必需消费的转换。

  美国通胀中枢长期上移,短期逐步缓和

  当前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最大困扰的因素是通胀,市场主要担心的是通胀的很多问题来自于供应端,不能够依靠我们过去所熟知的影响需求的宏观政策来扭转。这些供应端的通胀压力,可以从三个维度分析。

  第一是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但是人口老龄化不一定带来长期的通胀压力。比如日本是最早老龄化的国家,却是目前发达国家中最没有通胀压力的,因为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老了之后,消费需求也是下降,到底是供应还是消费减少得更多,不同的经济体是不一样的。

  第二是能源革命。碳中和导致旧的能源资本开支受到约束,油气公司的开采受到限制,导致油价上涨。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新旧能源转换中,对旧能源的需求短期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加。新旧能源的替代周期基本在50年以上,如果我们试图在10-20年内完成,短期对旧能源的供需影响是很大的。

  第三是逆全球化。全球化本来是最好的全球分工制度,能够利用贸易的比较优势降低整体的成本。但过去几年,全球化的进程在倒退,原有的生产效率降低,抬高了整体的制造成本,从而抬高我们的生活成本。但这个过程并非不可逆。回看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汽车大量销往美国,很多美国汽车工人因此失业,美国反对日本汽车的进入,也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全球化进程倒退。 70年代的滞胀跟逆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之后也出现了纠偏,毕竟这不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福祉。

  尽管长周期看,我们可能进入一个通胀中枢相对较高的阶段,但是也不太可能像上世纪70年代那样长期处于 5%以上的高通胀环境。

  70年代的通胀成因更纯粹来自于供需关系,因为那时候美国的货币政策总体非常节制,美联储也没有使用过量化宽松工具。而目前全球出现的高通胀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很容易理解:疫情前美国货币供应量增速是6%-7%,疫情后最高达27%,是此前的4倍,而目前美国CPI水平也大致是疫情前的4倍。

  当前的高通胀有非常明显的货币宽松驱动特征,如果能把握住货币的总闸门,控制住通胀也并不一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目前美联储已经加快加息的节奏,货币增速也已经回到疫情前的水平。2022年下半年通胀即使不能很快回落,对通胀最恐慌的阶段也已经过去。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凸显

  谈中国经济时,选择不同的着力点会对结论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要么过于乐观,要么过于悲观。

  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很难乐观,其下滑不完全是疫情的原因。疫情发生的2020年,中国的房地产V型反转,住宅销售还创了历史新高。现在和2020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人口的拐点到了,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开始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中枢每一次下台阶,都和人口结构有很大的关系。2012年第一次下台阶,对应的是劳动力人口增长从相对高的正增长变成接近零增长。疫情后,中国经济增长中枢再次产生下移,对应的劳动力人口从零增长进入负增长。回看日本和韩国,1995年日本城镇劳动力人口见顶,2011年韩国城镇劳动力人口见顶,其房地产周期见顶时间大约较此滞后1-4年。

  除了人口周期,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也是导致地产持续回落的重要原因。疫情后,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复合增速下降至6%,到今年上半年则进一步下滑到5%以下。今年二季度央行居民调查问卷显示,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指数跌至46%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一数值代表老百姓的预期收入是下降的。在这种情况下,只靠降低首付比率、房贷利率、放宽限购限贷的传统方式刺激房地产市场,虽然有一定提振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

  房地产只是中国经济的一面,中国经济的另一面是什么呢?过去几年,中国的制造业越来越有竞争力。此前市场普遍认为,疫情影响了海外生产力,利好中国的出口,但是现在看,虽然东南亚国家过去几年承接了部分原本在中国的产业链,这些国家的生产能力也已经恢复了,而到目前中国出口在全球的份额仍保持在15%。过去只有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在全球的出口份额超过10%,中国这一出口份额已经高于德国、日本巅峰时期的水平。

  2021年中国出口了200万辆汽车,2022年上半年就出口了122万辆,接近德国,估计中国将很快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汽车代表的是制造产业链中相对高端的产品,这显示中国的出口产品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玩具、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到过去一段时间的智能手机,再到现在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

  这一变化说明现在中国的出口保持高增长,不仅仅依赖于制造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制造产品的质量大幅提高。拆解2022年上半年出口的量价构成,出口量大概只增长了0.5%,而出口额整体增长了14%,所以,上半年出口增长大部分是靠提价来实现的,说明中国产品的议价能力在提高。相比过去只能靠降价来保证市场份额,现在的中国企业能够在涨价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说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变得越来越强。

  此外,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变化。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滚动12个月的货物贸易顺差达到 8000亿美元以上,创历史新高。以前在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环境下,工业国的贸易顺差多半会下降。虽然全球工业品价格上涨对应的是需求向好,出口增速应该很高,但是原材料的涨幅往往也很大,下游价格难以将上游价格的涨幅充分传导下去,利润最终被原材料成本吞噬掉。所以,过去贸易顺差高的都是原料出口国,例如澳大利亚、俄罗斯获得了最大的利润。疫情后的这几年,也是大宗商品上涨的周期,但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这种情形是第一次出现。今年5月德国已经变成了贸易逆差,中国是工业制造国中唯一保持了高顺差的经济体,这反映中国的制造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竞争实力在显著提高。

  中国经济正处在第二次重要的转型期。第一次是在次贷危机之后,中国从投资驱动型经济体转向消费驱动型经济体。在股票市场上,这一大主题的切换非常清晰,2010年以前最牛的股票都是金融地产和周期类,2012年以后,消费类股票成为了中国的核心资产。从 2019年开始,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完成,以新能源汽车、光伏、芯片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逐步成为了股票中表现最优秀的一批资产。中国的制造企业正在经历从立足国内到拓展全球的进程,如果全球化进程能够成功,毫无疑问会进一步打开很多制造类企业的上升空间。从长期来看,股票配置的核心资产应该是中国的中高端制造类企业。

  下半年中国资产或成全球避风港

  展望2022年下半年,国内的流动性还会处在比较宽松的状态,货币政策不太可能出现明显的收紧。近来中国CPI同比增速的回升,主要是猪价的低基数效应带来的。中国的房租同比仍在回落,这是核心CPI中最大的构成。预计下半年核心CPI总体会比较稳定,同比仍在1%左右。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出现比较大的回调,中国的PPI同比增速在下半年会逐步回落。央行很少在 CPI回升、PPI回落的时候收紧流动性,因为央行更担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通胀预期的影响,而且房价目前也很难形成上涨预期。

  至于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进一步宽松,取决于两方面:第一,下半年房地产销售能否改观,如果疫情持续对服务业造成冲击,居民收入预期无法提高,房地产情况仍将较差,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第二,欧美经济是否出现深度衰退,如果只是大幅放缓,中国出口也不会出现大幅下滑,货币政策宽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不会太强。以上两种情况任何一种发生,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就会打开。对于债券这类资产,没有大的风险,收益率总体处于易下难上的状态。

  对股票的看法则相对中性,既不会再像今年上半年大幅下跌,也不太可能像2014-2015年或者2019年那样有可观的上涨,向上和向下的弹性都不太充分。

  下半年对A股和港股最有利的变化,可能是海外的流动性风险在下降。美债收益率近期已经回落了很多,接下来美元指数也可能开始回落。如果下半年美债收益率均值比上半年低,同时美元又不那么强,这样的宏观环境对新兴市场的资产更有利。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在2017年,全球的资金从美股向新兴市场转移,港股涨了30%,2022年下半年有可能会看到这样的趋势发生,海外的资金会有一部分回流到港股和 A股市场。

  美国经济现在进入深度衰退的概率不高。美国目前经济放缓主要是物价过快上涨造成的,只要通胀压力缓解,经济就有恢复的韧性。下半年美股可能是一个弱势震荡的格局,对国内的权益类资产不会形成太大拖累,国内股票会更多基于自身的逻辑和基本面去演绎。

  总体上,下半年的投资环境会有所好转,中国是全球为数不多保持低通胀的经济体,在全球风险资产中具有一定的避风港特征,可以更多地关注国内股票的机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