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无障碍设计研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无障碍设计,互联网产品,以人为本
  • 发布时间:2022-10-23 22:02

  摘要:本文在梳理无障碍设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视觉障碍、肢体障碍、听觉障碍、认知障碍四种障碍群体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的需求,并针对四种障碍类型总结了互联网产品中无障碍设计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人为本,让障碍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更好地融入数字世界并贡献自己的价值。

  引言

  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现有视障人士1691万、听障人士2780万、肢体残障人士2977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2.6亿。智能终端及互联网产品已经成为社会关系网中的重要枢纽,它们所提供的无障碍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残障群体是否能够顺利地融入数字世界。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品的无障碍建设逐渐加快,2020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通过了互联网产品内容无障碍的国家标准(GB/T37668-2019),2020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始推动互联网产品无障碍设计的专项改造。无障碍设计是“以人为本” 观念的重要体现,为所有使用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系统,建设友好型社会和物质环境,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举措,因此,需要利用设计手段与智能技术来帮助障碍群体解决因身体因素、环境因素等带来的互联网产品的使用问题,使所有人都能够平等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1. 无障碍设计概述及研究现状

  无障碍设计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联合国组织首次于1974年提出需要建立包含健全人、老弱病残等在内的所有人能够无障碍地共同自由地生活与行动的城市。随着无障碍实践经验的增加与对残障认知的更新,设计师们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非在医学意义上治愈残障群体的功能“缺失”,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在设计过程中考虑需求的差异性,通过空间、公共设施及各类产品的无障碍设计,重建对该群体开放、融合、友好的社会环境。“残障”在设计领域被重新定义为个人需求与产品、服务、环境的设计不匹配。

  当前我国互联网产品的无障碍化普及率较低,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已有的少量研究主要集中于视觉无障碍设计,缺乏对其他障碍类型无障碍设计策略的研究。虽然已经颁布了一些标准及政策,但社会各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落地力度不足,尚未出台具体的设计方法及设计策略。

  互联网产品的无障碍设计能够更好地帮助残障群体提升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互联网服务,更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无障碍设计能够为身处各类障碍情境中的普通人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需要把看待障碍群体的态度从“需要治疗的疾病”转变成“需要改进的社会”。无障碍设计关乎所有人,是引领社会建设与技术发展的重要航标与创新源泉。

  2. 障碍群体需求分析

  障碍群体有非常强烈的使用互联网产品的需求,期望有丰富的数字生活:视障者也会想要拍照记录孩子成长的瞬间,听障者也会想要通过网课提升自己……这些需要并不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而受影响,也不应该因他们的身体状况而被剥夺。只有充分了解障碍群体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遇到的困难,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无障碍设计与无障碍改造。障碍根据感官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视觉障碍、肢体障碍、听觉障碍(有时包含言语障碍)和认知障碍。

  2.1 视觉障碍

  视觉障碍指因各类原因导致眼球视觉神经和大脑视觉中心等视觉相关器官在生理构造或机体功能上发生障碍[1],依据视觉障碍程度和对色彩的辨别力,主要分为全盲、低视力人群、色盲三类。对全盲用户来说,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强依赖读屏功能,若界面信息无法被读屏功能正确识别则他们无法使用该产品。对低视力人群来说,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需要高对比度的显示以及较大的视觉元素,通常还会借助屏幕放大器或进行颜色反转来使用互联网产品。对色盲用户来说,难以区分颜色变化,不能仅使用颜色来区分重要信息,需要使用其他辅助手段帮助该群体理解界面内容。

  2.2 肢体障碍

  肢体障碍指因各类原因导致肢体或器官发生损伤或产生功能缺陷导致肢体在进行各项活动时发生困难[2]。在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情境下,无障碍设计主要聚焦于上肢障碍群体,此类用户在操作鼠标、键盘、触屏时较为吃力,难以进行快速、精确的点击以及复杂的手势操作,容易出现误操作,部分群体需要借助其他辅助工具来使用互联网产品。

  2.3 听觉障碍

  听觉障碍指因各类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无法感知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语言声音,或仅能模糊感知,往往伴随言语障碍[3]。此类用户听不清或听不见互联网产品发出的声音信息,会在接听电话、视频通话、观看视频内容进行学习或娱乐以及接收信息和警报提醒等情况时遇到使用障碍。

  2.4 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指因各类原因大脑皮层机能出现异常,有关学习、记忆、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发生障碍,相关的大脑高级加工过程产生问题[4]。此类障碍群体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主要遇到的困难为:注意力容易涣散,难以专注于长篇密集的文本;语言及理解能力较差,难以理解抽象的内容以及复杂的页面结构;反应及操作时的速度较慢,记忆力较差,情绪易出现波动。

  以上每类障碍又可以分为:永久性障碍、情境性障碍、临时性障碍(以视觉障碍为例,三种障碍的示例情境可以为永久性失明、临时性眼疾期、强光下视物障碍),如表1所示。为处于永久性障碍状态中的人设计,也能造福特定情境下有障碍的人群。例如,一个为独臂人士设计的装置,对手腕受伤的人或抱着婴儿的父母可能同样有用。以不同的视角看待残障,能够让人们意识到永久性障碍、情境性障碍、临时性障碍是一个连续统一体,适用于某小类群体的设计解决方案也能够被拓展为适用于其他人群的服务。

  3. 互联网产品无障碍设计的应用分析

  3.1 视觉无障碍

  全盲及低视力人群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强依赖读屏功能,即手指触摸屏幕元素时进行播报,为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清晰设定界面框架,精简界面要素,确保界面控件能够被辅助技术正确标记,从而被读屏软件正确识别。同时,需要为图片、表情、视频等非文本内容提供文本替代项,使其能够被转化为声音信息。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使用声音及震动对使用者进行操作引导,如很多互联网服务需要用户进行人脸识别以判定身份,但全盲及低视力人群难以将自己的脸部对准识别区域,此时可以通过分析人脸当前位置与屏幕中识别区域之间的偏差情况,配合语音引导,告知视障人群如何调整手机位置,使脸部位置能与屏幕中的识别区域相一致,还可以通过手机振动频率的变化,来传递偏离程度大小的信息,及时给用户声音及震动等小成本反馈,以建立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信任感,减少使用时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针对色盲及部分低视力群体,可以根据Web内容无障碍访问指南中对于界面内颜色对比度的要求,利用色彩对比工具检查界面配色的合理性。同时在突出重要信息时,需要增加颜色以外的视觉辅助,可利用添加文字说明、改变大小、改变形状、添加纹理等帮助区分内容,避免仅通过颜色来向用户传递信息,如在设计输入框的错误状态时,通常会通过将边框颜色设定为红色来提醒用户,但颜色障碍群体无法区分代表成功的绿色与代表错误的红色,因而需要添加图标和文字对用户进行错误状态的说明。在导航APP等以图形为主要显示内容的互联网产品中,应当加入视觉障碍模式的切换入口,可以以橙红色代替红色、蓝绿色代替绿色,让色盲用户更容易分辨颜色,能够清晰明了地了解路况。

  语音及智能技术也为视觉障碍群体使用互联网产品提供了新的体验,如可以通过语音控制设备及使用软件的主要功能,还可以利用传感器通过用户行为和状态预判用户需求,自动进行功能选择或模式切换,无须用户进行操作点击。如在手机开启无障碍模式的情况下接听电话时,若手机放在耳边则自动使用听筒播放声音,若手机离开耳边则自动使用扬声器播放声音。

  3.2 肢体无障碍

  考虑到肢体障碍者使用互联网产品时操作较为困难,故而在设计时应当考虑界面元素的最小点击尺寸及点击区域的设定,需要保证能够被单手操作,同时要考虑交互方式能够兼容外置控制器,还需要适时地加入语音控制以替代肢体控制。

  为了能够给用户更好的视觉体验,手机的屏幕逐年变大,以更加充分地展示互联网内容,但这增加了用户在单手操作时的负担,特别是在尺寸偏长的机型中,单手情况下很难触及屏幕上方的内容,需要通过设计手段进行优化。如在百度翻译8.0版本APP内点击或长按底部的“魔法按钮”后可以在底部左右滑动来选择原本位于顶部的一些功能服务,通过此种形式能够满足单手操作人群的需求,也不会干扰正常的用户体验。

  很多上肢残障者会使用外置控制器重新映射交互操作方式,能够将原本需要用手操控键盘完成的任务转变为通过嘴吹气或吸气来进行,以此来帮助自己使用互联网产品,提高操作精度,从而能够和其他人一样进行电脑游戏或使用其他软件,因而在设计互联网产品时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交互方式,以免外置控制器无法对其进行映射或调整。

  3.3 听觉无障碍

  听觉障碍者难以接收声音信息和向设备及互联网产品发出声音信息,为使此类人群能够无障碍使用互联网产品,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声音信息的替代方式,可以通过视觉(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震动等方式来传达信息,并将需要通过声音进行输入的场景转化为文字或手势输入,确保互联网产品中的所有功能在没有声音时仍然可以被正常使用。如互联网产品中的视频类信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字幕,听障者可以通过阅读实时字幕更好地了解视频的内容。又如很多聋哑人外卖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与用户和商家打电话进行沟通,可以利用智能技术辅助其完成此项工作。如图1所示,聋哑人外卖员输入文字后在电话中转为语音向用户进行播报,还能将用户的语音精准识别为文字使其知晓对方的回答,并智能推荐回复语,降低了聋哑人外卖员在完成工作任务时的门槛。再如在进行射击游戏时,用户通常只能通过听觉判断敌人的位置,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改进时则可以加入一些“替代方式”,如提供一些视觉线索或加入不同程度和频率的震动,能够让听障者更好地享受游戏过程。

  3.4 认知无障碍

  当前认知无障碍方面的设计主要聚焦于老年群体以及儿童群体,这两类群体的认知水平较低,需要简洁明了的界面显示、准确有用的引导帮助、容易上手的操作方式。

  针对老年用户,应当在清晰明了的界面排版的基础上,使用较大的界面元素,如字号、图标、按钮等,或增加界面元素大小可调的功能,使用高对比度的颜色搭配,减少界面上无用的干扰信息,使整体更加易读,同时可以将文字信息播报出来以减轻其阅读负担,如微信中具有将文本转化成语音播报出来的功能。还需要在设计时简化交互方式,不过多使用复杂手势,并对重要操作设置引导,将客服或答疑入口设置于显眼处。

  儿童使用的互联网产品需要确保信息内容的安全,通常会为儿童定制专门版本或模式,如爱奇艺设有青少年模式、QQ音乐配有儿童版本Q音宝贝。儿童认知能力有限,难以识别较为复杂的图形,记忆能力相对较差,在为儿童设计互联网产品时,为减轻其认知负担,应当精简界面层级和架构,减少文字等界面元素,使用高饱和度以及高对比度的色彩搭配,设置简单的交互方式。同时还可以设立可爱的卡通形象,以引导儿童操作,陪伴儿童使用,让儿童在使用时能更有安全感。

  结语

  科技属于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平等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随着“障碍群体”被重新定义,无障碍设计已经惠及每个人。互联网产品的无障碍设计可以从视觉、肢体、听觉和认知四个方面着手,让设计以人为本,为障碍群体带来便利、愉悦的使用体验,帮助他们更顺畅地连接数字世界,从而让每个人都能无障碍地工作、创作、沟通和娱乐,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贡献自己的价值。互联网产品中的无障碍设计,相当于互联网世界中的盲道、扶手、助听器、义肢,作为设计师,一方面要不断锤炼无障碍设计思维,夯实设计基础;另一方面要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寻找设计与科技结合的突破点。实现互联网产品无障碍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设计师、工程师、用户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一起建立“线上盲道”,帮助障碍群体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晓龙.视觉障碍者无差异性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2]黄松华.肢体障碍人士的居室设计与研究——以下肢障碍者为对象[J].科技风,2014,(17):160-161.

  [3]葛美芹.听力言语障碍群体信息交流产品的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

  [4]周正凤.绘画疗法介入早期失智老人认知障碍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作者简介:李洋,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交互设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