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大趋势
-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产业链,供应链,调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30 17:25
2022年影响全球的两件大事分别是俄乌冲突和美联储货币政策。它们给全球经济带来的直接影响,在世界银行9月中旬发布的最新预测中有明确描述:“随着各国央行纷纷加息应对通胀,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而从更长的角度来看,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重组进程也因此加速,进而让许多全球重要经济体措手不及。近期,德国、日本、韩国等传统的制造业大国迎来严重的贸易逆差,就是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的重要表象。
重要制造业大国纷纷出现贸易逆差,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俄乌冲突导致全球能源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上涨以及震荡。稳定而廉价的能源供应受阻,推高了制造业体系的生产成本。德国在其中受到较大影响,甚至波及其在欧洲布局的产业体系。上游原材料的涨价传递到制造端也成了日韩国际贸易出现逆差的原因之一。同时,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供应链紊乱,重创了两国产能。不容否认的是,某些重要制造业领域——例如汽车行业出现新的技术和商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以传统燃油汽车生产见长的德日韩三国,相关产业链也承受了较大冲击。
地缘政治所产生的影响也构成了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的重要动力。中美“脱钩”进程依旧在深化,俄乌冲突则加剧了西方对于供应链依赖的警觉。今年西方屡次提出“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出台相关产业政策,试图缩短供应链或实现供应链多样化,以此提升供应链安全。这也成为部分西方跨国公司投资东南亚或返回美国和欧洲设立生产基地的原因。
就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而言,基本面与上述制造业国家有所不同。2022年前八个月,全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在2021年同期的高基数上增长10.1%,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同比增长16.4%,都显示出我国在上述领域的韧性和活力。继续保持对外开放政策、完善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和审慎的经济政策等因素避免了外经贸和投融资方面的大起大落。同时,俄乌冲突也带来一个有趣的溢出效应,即欧洲的制造业企业因无法承受高昂的能源价格而不得不选择在全球重新配置其生产基地。这对中国是个利好。如要抓住机会,我方应未雨绸缪,继续扩大开放和改善营销环境,广纳百川,夯实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和能力。
与西方悍然采取经济制裁、限制、结盟和长臂管辖等手段压制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不同,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制订谨慎的产业政策,通过法制化手段提升监管能力,才是我们助力形成有活力和有健康竞争力的市场的有效手段。通过诸边和多边主义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必要路径。在最后这一问题上,今年6月召开的世贸组织第十二届部长级会议、9月召开的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中国已经作出了最新的努力和尝试,并将继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