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浆果的大未来
- 来源:悦游Condé Nast Traveler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浆果,未来,中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31 20:03
在家中餐里寻找新表达
把树番茄当“下饭菜”几十年后,徐丹被一道 “云南树番茄”甜品颠覆了过往认知。那是在昆明翠湖旁的黑珍珠餐厅翠府宴席上,主打粤菜的主厨将树番茄去皮后,用蜂蜜腌渍,让甜味渗进酸味里,树番茄黄澄澄的,如沙冰一样绵密。“我从来不知道树番茄可以做得这么高级,在我的脑子里,它一直就是一道酸辣的下饭菜。”徐丹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曾担任《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美食顾问,协助在云南地区拍摄纪录片,过去数十年里,一直致力于向外界推广云南食材。她告诉我们,树番茄外皮硬、脆且苦涩,云南当地人一般将整个果实放在炭火上炙烤,等外皮自然炸裂后去皮,再把它和蒜、小米辣等一起捣碎,做成了一道极具代表性的傣味菜品——喃咪。喃咪是一个傣语词汇,意为调味酱汁,也就是大众熟知的蘸水。讲究的傣味大餐中,一道菜会有一碟相应的喃咪作为蘸料。20世纪90年代,徐丹到访傣寨,当时主人家没有准备,也不见着慌,10分钟不到,就带回大把野菜野果,过水洗净后蘸喃咪吃,酸爽可口。在徐丹的印象里,那一餐极为畅快。
8月至10月底正是树番茄的丰收季节。这种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山区的物种花果期长,先熟的甜,晚熟的涩。成熟的树番茄形似百香果,颜色近似未成熟的野生番茄,橘黄色交叉着青色,切开后有黑色小籽,味道酸涩,果胶丰富。泰式火锅里常用它来作为底料,西式料理则习惯将树番茄切成薄片,搭配奶酪或沙拉,也有做红茶菌发酵饮料的。传统的土家做法是把树番茄和辣椒、大蒜一起炒熟后装瓶,当下饭菜用。徐丹现任松赞旅行的餐饮总监,松赞普洱绿谷餐厅的“飞行主厨”苏启胜也在尝试把树番茄进行更为当地化的呈现。普洱位于滇南,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徐丹及团队考虑把普洱茶加入料理中:将树番茄用山蜂蜜蜜渍后,饰以鱼子酱样式的西米,倒入普洱茶汤作底,作为前菜呈现,一口一个,酸甜生津。
与此同时,另一种极具普洱特色的果子多依果也被纳入料理范畴。多依果多生长于海拔为 1000~3000米的山谷、溪旁或灌木丛中,每年八九月成熟,成熟后的多依果与乒乓球大小差不多,形状偏椭圆,多为青黄色,有清香味。和树番茄一样,多依果硬,味酸涩,早些年间,几毛钱就能在集市上买一把,还附带一小撮儿盐巴辣子,方便蘸着吃。另外,也有加盐、辣椒、白糖等腌制凉拌后食用的,或切片晒干后当果醋煮鸡煮鱼,又或者直接用来酿酒——多依果的单宁含量惊人,科学研究显示,每100克含2.51克单宁,远超葡萄。本地人离家时担心吃不惯外地饭菜,多会带一罐拌好的多依果。徐丹盘算着做一种本地人常吃的喃咪拼盘,将树番茄和多依果两种野果结合起来,更添风味。
从市集开始的浆果记忆
云南人关于浆果的认知是从市集开始的。徐丹记得,小时候去赶集,能看到老乡从山上刚摘下来的很多野果,如野樱桃、野杨梅、野猕猴桃、乌梅、仙人掌果,还有红、白、黄、黑各种颜色的藨(悬钩子属,可理解为莓),它们都被装在小篮子里出售,跟卖菌子一样。什么果子、叫什么名字,一来二去,她就都门儿清了。全世界有700 多种悬钩子属植物,其中在中国的有近200种,它们生长于海拔 1000~3000米的山地林中。这种植物在云南分布普遍,海拔低的地方果实个头大,海拔高的地方果实个头小。徐丹举例,香格里拉的黄藨个头就比昆明周边的小不少。在各种悬钩子属里,徐丹最爱的是黄藨。黄藨在云南也叫琐莓,多为野生,植株有一人多高,果子却精巧,一颗颗金灿灿的,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她称之为“浆果界的舒芙蕾”。
黄藨采摘不易,其枝蔓叶面上布满了稀疏的柔毛和针刺,采摘者一不小心就会被针刺划伤手臂,当地流传着“黄藨好吃,刺戳手”的俗语。其果期也短,每年清明后上市半个月到20天时间,此后,市场上便不见其踪影。当地人多是直接食用,徐丹说,一颗一颗吃不过瘾,吃黄藨的精髓是一小把一小把地往嘴里送,感受野果对口腔味蕾的全方位刺激。通过这种吃法获得的满足感与剥完石榴籽再一把把放进嘴里类似,但黄藨的口感要更胜一筹。
在大理,徐丹见过当地白族人做的一道硬核生猛的美味—— 生皮。将猪宰后,用稻草或麦秆均匀覆盖,点火炙烤,然后将其用水冲洗干净,切成薄片,配合蘸水食用。“蘸水里一定要加梅子醋或梅子酱。”在醋还没被发明时,梅子和盐一样重要,主要是因其含有机酸。酸是鲜味之源,可以化油腻,对鱼荤去腥增鲜很有作用。梅子原产于我国南方,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北自黄河流域南侧,南至广东沿海,西起西藏波密,东达台湾岛,各地都有栽培种或野生种分布。其中大理州洱源县青梅是经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生长于 2200~2700米的高海拔地区,个大、肉厚、核小,酸脆可口。蘸生皮的梅子醋便以大理青梅为原料,一层梅子、一层冰糖,密封在容器内腌渍。过程中,白糖融化,梅汁流出,梅子逐渐褪去青涩,把自身芬芳、酸甜和颜色一点点融入瓶中,最后变成透明的琥珀色。梅子酱的做法和梅子醋大同小异,先用开水煮沸去核,放冰糖,转小火慢熬至黏稠状,梅子酱就做成了。
梅子酱、梅子醋、雕梅,在大理人关于梅子的百般花样里,徐丹认为最高级别的技艺还数炖梅。把梅子浸在陶罐内,置于火塘上方连续熬煮1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熄火,也不能转大火,直至梅色黝黑。按照此法制作的炖梅能搁置数年不变味。徐丹说,对大理地区的白族人而言,炖梅已经成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无论做凉拌菜还是酸辣鱼都少不了它。在某些时刻,炖梅也作为一剂传统中药来治病,白族谚语“吃杏遭病,吃梅接命”说的就是此意。
茨中是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澜沧江峡谷两岸的缓坡地带,平均海拔为1800米。19世纪末,法国传教士带着一种名为玫瑰蜜(Rose Honey)的葡萄来到这里,如今留下了一座茨中教堂和大片玫瑰蜜葡萄园—— 后者在整个香格里拉地区广泛种植,当地人常用来酿酒。玫瑰蜜果实小巧,味道酸甜,香气浓郁,但与赤霞珠等真正的酿酒葡萄相比,其酸甜比、糖度、浓郁度不够,按照法国波尔多的酿酒师马克桑斯· 杜鲁(Maxence Dulou)的说法, “它归根结底是一个食用葡萄品种,缺少酿酒葡萄的结构、单宁和风味”,但入菜另有一番风味。
更广阔的料理演绎
每年6至7月间,北欧会大量上市一种透明的野生浆果,果子小而圆,颜色有白、绿、红、紫不等,外皮光亮,一颗颗圆溜溜的,像小宝石。那就是醋栗,又称鹅莓、灯笼果、刺儿李。醋栗原产于欧洲,自中世纪起,每逢夏天,欧洲便进入醋栗季,生食、做酱、榨汁、酿酒。21世纪初,醋栗由俄罗斯侨民引入我国东北,目前从北到南均有栽培。野生醋栗一般生长在小灌木丛中,株丛矮小,新梢上布满锐利的刺,每年3月底发芽,6月中旬果实陆续成熟,果肉含大量絮状物,其主要成分是果胶。有研究显示,醋栗含有人体所需的18 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其营养价值不可小觑。目前东北三省种植的主要是红醋栗。前段时间,徐丹在香格里拉看到路边到处生长着一种青绿色的醋栗,当地藏族人称之为酸咪果果,可以随手摘了吃,也能同酥油、白糖一起熬煮,当浓汤饮用。在一众浆果中,醋栗的颜值颇为出挑,装盘时摆上一串或红或白的醋栗,可为料理增色不少。
9月中旬的中国贵州山谷遍布一种“浑身利刃”的果子——刺梨,它黄灿灿的外皮上遍布细小尖刺——越新鲜的刺梨,刺就越坚硬,透露着“生人勿近”的信号。当地的布依族人不怕,他们已洞悉个中奥妙,从刺梨根部入手,摘下野果,放到簸箕中碰撞摩擦,不用手直接碰触,就能将尖刺刮落。刺梨为野生小灌木,夏花秋实,4—6月开花,8—9月果实成熟。果子多为扁圆球形,形状饱满,有时带红晕。果肉脆,酸甜适中,有浓郁的梨香,“刺梨”一名也由此而来。目前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贵州的毕节、六盘水是刺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省会贵阳周边分布亦广,每年8—9月,大街小巷都有刺梨干果和鲜果出售,当地人也常用它来酿酒。刺梨酿酒古已有之,《贵阳府志》《 布依族简史》里都有明确文字记载。纪录片《水果传》记录了布依族人酿制刺梨酒的全过程:刺梨暴晒晾干后,变成果干,再和糯米一起酿制。四川凉山地区另有刺梨入菜,同样,第一步先将其去刺洗净,去除果籽,舂碎出汁,再加盐凉拌食用。
与刺梨成熟同一时间,中国西北的沙棘果也进入了采摘期。原产于亚洲和欧洲温带、寒温带地区的沙棘,目前在全球约45个国家都有种植。中国是天然沙棘种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北至阿尔泰山,南达云南大理,东到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西至伊犁河谷,都有其身影。沙棘树作为一种落叶灌木,根系发达,在西北常用作防风固沙。沙棘果富含维生素C,外皮呈橙黄色或橘红色,有淡橘香味。目前市面上常见沙棘果汁、沙棘醋、沙棘果酱、沙棘酒等,西北当地人则偏好把沙棘果一颗颗摘下来,拌着白糖食用。沙棘并未真正进入大众市场。近来,麦当劳推出了一款沙棘雪冰,选用内蒙古沙棘,初榨原浆,将沙棘带到了大众面前,社交网站上也开始涌现沙棘果美式咖啡等饮品。在此之前,主厨们也都注意到沙棘,北京米其林一星餐厅The Georg曾用沙棘果搭配白巧克力和苹果作为甜品,上海素食餐厅福和慧也曾用日本昆布脆片包裹沙棘果酱,混合芥末奶酪和澳洲手指柠檬作为餐前小吃。聪明的主厨在尊重食材个性的基础上,让浆果为料理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