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头脑中的陌异感

  • 来源:智族GQ
  • 关键字:陌异感,人生,进度条
  • 发布时间:2022-11-29 18:42

  从前在网上流传过一个小把戏:找一张A4纸,画一个30×30的表格,每个小格子代表一个月,然后就得到了我们的整个生命——人的一生,大致不过就是900 个月而已。你只要在这张表格上,像填答题卡一样将逝去岁月的格子逐一涂上,就可以收获你人生的进度条。

  其实是一个颇励志的小把戏。不过,最初我在看到这个表格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人的一生真是好多格子。

  地域、学历、性别、身份、年龄、生活空间、社会时间、算法推荐……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又一个被划定好的格子里。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察或者体悟。如果我随便去问一个人,他肯定会一拍大腿接过话头,说自己的日子过得怎么怎么不自在,说自己的生活怎么怎么被一格一格设限着。这类吐槽简直已然称得上是一种社交货币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又一个被划定好的格子里,这是个没有悬念、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有可能不生活在被划定好的格子里吗?如果没有这样的可能,那么当我们在吐槽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目的到底是想干什么?

  或许,有的人仅仅是为了宣泄一下情绪。或许,有的人是为了指出问题所在。或许,有的人有所行动,设法破“格”,哪怕最后无非是换到了一个更大的格子里,至少也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儿了。凡此种种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些当然都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这其中,我想有一些东西,或许比解决问题本身还要更有价值,但却是被我们所忽略甚至排斥的。

  帕慕克有一部作品,目前的两种中译本分别将书名译为“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和“我心中的陌生人”,令我费解——这两种翻译,似乎都跟我在书中所读到的内容毫无关系。我查了一下,书名《A Strangeness In My Mind》应该是出自华兹华斯的《序曲》,但华兹华斯的原文是这样的:

  And , more than al l, a strangeness in the mind ,

  A feeling that I was not for that hour ,

  Nor for that place. But where fore be cast down ?

  不是怪东西,也不是陌生人;而是,我头脑中的陌异感:一种我既不属于这段时间,也不属于这个空间的生存感觉。帕慕克想表达的,是一个小人物在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性的当下无所适从的生存感觉。

  一个人,在其身处的生活当中感到无所适从,听起来似乎确实不是个好事,这种陌异感想想都知道有多膈应人。所以无论是华兹华斯还是帕慕克都是从负面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生存感觉的。这也是被格子划定的生活让我们感到不适的原因。可我却想——是否恰恰这种陌异感,这种特殊的生存感觉,可以让一个人在注定被格子划定的人生中,真正触摸到灵魂的自由?

  我是谁,我应该是谁;我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对更好生活的探寻。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须思考这些问题。但所有的这些问题,又都以你对自己、对你所身处的环境产生的陌异感为前提。我们不是生翅膀的天使,没有办法过上完美生活,我们只能探索更好的生活。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根据苏格拉底的论证,探索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正在被探索的那个尚未确定的更好生活本身——就是我们唯一知道的更好生活。如果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成立的,那就意味着,保持头脑中的陌异感,就是我们真正的更好生活。

  这似乎是一个很反常识的结论。头脑中的陌异感是膈应人的,它叫人对自己、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将头脑中的陌异感随着问题的解决一并解决掉。解决问题是没有问题的,但解决“问题”,也即作为一种生存感觉的头脑中的陌异感,是有问题的。

  我们生活在已经注定要被一个又一个的格子划定好的人生里。长久以来,我们这些做媒体的似乎都在致力于告诉读者,如果你感到无所适从,那你就要突破这些设限……但我更想告诉我的读者,或许你更应该反过来:你应该试着主动去用陌异的眼光审视自己与生活,试着主动让自己去“无所适从”,从而真正思考自己这有限的一生——900多个月——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人们总说,知道了很多道理,不也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而我要说,那是因为我们知道的道理还远远不够多。我始终相信,关于人生,我们永远需要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我们永远需要更好的自己与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永远保持头脑中的陌异感,永远年轻,永远无所适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