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帐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写作教学, 授之以“渔”, 不如授之以“愉”。如何突破“无愉” 之困境,是困扰我最深的教学问题。对于这一困扰, 在近年的流行时尚中, 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突破口———手帐。

  手帐起源于日本, 是经常带在身边, 记录心想、要做、怕忘的各种事情的小型记事本。但手帐并非简单的记事本, 它是集日程安排、生活感悟、读书心得于一身的超级手册。手帐兼有记事的功能, 这意味着手帐是自带写作属性的。我们正好利用这一点来进行写作教学, 并在“愉悦” 中渗透写作技巧, 达到“愉” “渔” 兼得的效果。

  一、授之以意义之“愉”

  对于手帐写作, 给予学生愉悦感的基础就是给手帐赋予生命的意义, 从而消除写作的包袱感。因此, 我给学生介绍手帐写作的第一功能是记录生活的小美好, 引导他们记录有意义的小点滴。这种手帐, 我把它命名为“镜头式手帐”。每一次手帐记录, 我会淡化作业要求, 不设字数限制。

  对于学生而言, 手帐是好玩的, 是能彰显个性的。我正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 先让他们放下写作的包袱与防备。在他们心中, 手帐是记录“意义” 的工具, 渐渐地便希望自己的手帐更完美。教学的第二阶段, 便可如他们所愿地渗透一些关于写好镜头感的小技巧, 如人物的细节描写、环境的烘托等。教学的第三阶段, 学生运用教师渗透的小技巧将生活中的小美好记录在手帐上, 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

  在《成长的礼物》写作中, 有学生写到克服了抽血时紧张害怕的那份勇气就是成长最好的礼物; 有学生学会了珍惜中秋之夜的家人小聚, 这份珍惜就是成长的礼物……而这些写作素材, 正是日常在手帐中记录的一些小片段。

  由此可见, 放下一些写作套路的教授, 放慢速度, 授之以意义之“愉”, 用 “意义” 引领学生们走近写作的美好, 接受写作的滋养, “愉” 与“渔” 终可兼得。

  二、授之以审美之“愉”

  《语文教育学引论》指出, 青少年正处在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 作文应当是美的发现和表现, 是美的情感的发掘和表达。传统作文教学的美育专注点基本在于美好情感的发掘。但美育的渗透是宽广的、多层次的, 因此便有了“大语文” 的概念,也有了语文教材中书法作品、名画插图等美育形式。

  手帐写作, 更可以体现“大语文” 的特点。手帐除了记文字, 还需要排版布局。例如: 在进行“家乡菜手帐” 制作时, 有绘画天赋的学生手绘家乡美食, 也有学生会打印自己精心拍摄的美食照片, 还有学生巧妙地利用美食剪报。这些手帐创造的过程正是学生发现美、展示美的过程。而这种美育正是语文教学中需要点滴渗透的。

  三、授之以生活之“愉”

  为了达到授之以“愉” 的目标, “无作业感” “无作文包袱感” 是我贯穿手帐写作教学的原则。在手帐写作教学中, 我先进行导学, 以“玩手帐” 为口号, 系统地介绍手帐的来历、作用、排版等, 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诱导”。在这过程中, 我强调“玩”, 暗中渗透写作方法。

  与传统日记相比, 手帐的功能更丰富。其中生活打卡功能非常受学生欢迎。阅读打卡、背书打卡、复习打卡,还有运动打卡等, 这些打卡可以运用文字、图表等多种方式展现。如此一来,枯燥的背书与复习也会变得有趣。每次打卡活动后, 再引导学生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有了前面的打卡体验, 学生们更容易有话可写, 有感可发。写作小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在“玩手帐” 的活动中“无作业感” 地完成, 并达到双赢。

  这一策略有利于推进名著整本书阅读。“阅读打卡” 手帐可以使名著阅读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例如, 在《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时, 我让学生每周进行阅读打卡, 并制作阅读旅程地图。有了游戏的外包装, 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更容易被点燃。活动结束后, 学生以“给祥子的一封信” 为题写读后感。因为有了深入阅读的基础, 学生的读后感大多突破了年代的屏障, 显得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有对祥子的怜悯同情, 也有“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之情。而这些写作成果正是伴随着“打卡式手帐” 而诞生的。

  四、授之以积累之“愉”

  无积累, 不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在写作中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会让学生进行摘抄, 但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而手帐写作积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提供“无作业感” “无作文包袱感”,引导学生愉悦地进行积累。因此, 摘抄这种本身比较机械的作业, 我也给它披上“玩手帐” 的外衣, 并命名为“寻宝式手帐”, 这样的做法, 往往事半功倍。

  注: 本文系佛山市顺德区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2021 年度立项小课题 “手帐在初中语文写作素材积累中的应用探究” (课题批准号: SD2021078) 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