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载着秋阳,掀动黄澄澄的田园。
收割机开走过后,留下地上一排排整齐的玉米秸秆,伸手一摸,温温的,那金黄色的秸秆带着成熟的温度,完成了它供应玉米生长的使命。
自9月中下旬以来,玉米便进入了收割期。走访归来,在乡间田野中走一走,李腰村的风景像极了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田野》油画组图。褐色、金黄色、翠绿色、天蓝色,各种色彩构成了一幅气氛浓郁、构图饱满的丰收主题油画。遥望那片金色的玉米地,仰面深吸一口满含谷香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
在咱们北方的平原乡村中,大部分农民都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收完麦子种豆子,或是收完麦子种玉米,更有俗语“麦茬豆、豆茬麦”之说。这样一来,一年之中便有两季收割季,收割过后自然产生了秸秆。
秸秆,在古代称之为藁,又称禾秆草。人们习惯将小麦、玉米的秸秆晒干储藏,既可当作柴火用,也可以铺垫家禽圈;没有盖砖瓦房、楼房之前,秸秆还可以用来铺垫屋顶和墙壁。
收割后的秸秆合理回收利用,禁止群众焚烧成了近年来农村的重要工作。9月23日上午,淝河镇召开秸秆禁烧部署工作会议之后,驻村工作队当天下午就召开了李腰村全体村“两委”工作会议进行传达安排。村干部签订了禁烧承诺书,依托村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微信工作群、“村村通”广播、张贴标语等方式,在全村设置5个秸秆禁烧指挥棚,实行24小时驻守、值班、巡查;还成立了应急服务队,做到及时发现火点、随时联络调度、及时应对处理。在巡逻中,我们驻村工作队随着村包点干部查看每个村庄、田块的玉米收割情况,结果令人欣慰。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宣传号召与村“两委”干部的多措并举中,群众早已形成了牢固的“禁烧”意识,没有人再去点火焚烧。
不得不说,如今的农民真的是享了农业科技化的福。一辆辆玉米收割机忙碌地活跃在田中,横平竖直地开过之后,一个个脱皮后的金色玉米棒儿便被自动精准地投入机器后面的铁箱之中。统一收割后,打捆机再进行规范式操作,把矗立在田野中的玉米秸秆打成“秸秆磙子”。放眼望去,一个个、一堆堆金灿灿、胖乎乎的“秸秆磙子”憨厚可爱。它们会被统一输送到工艺厂,编织成水果篮、托盘、坐垫、床垫、座椅等工艺品、家用品,或者是用于生产秸秆生物饲料、秸秆有机肥,还有的用于秸秆发电、秸秆造纸……
收割后的玉米棒儿被堆放在平坦开阔的广场上接受秋阳的照射。看到两位农家大嫂熟练地挥舞着铁铲和木锨,在广场上翻摊着玉米棒儿,那架势似乎很轻便,姿态亦是灵巧,我也跃跃欲试。一位大嫂微笑着递给我一个木锨,我接过木锨,把它伸到玉米堆中,使足力气,连铲带拖地铲出了五六个玉米棒儿,摊到身后的空地处。那位大嫂偷笑着瞄了我一眼,说从玉米堆上面往下扒,那样轻省一些。大嫂言之有理,我听从大嫂的建议,果然效率高多了。一阵忙碌后,我感到双手被木锨摩擦得热乎乎的,摊开手掌一看,双手已经磨得通红。我直起腰板儿,脸上的汗珠也顺势而下,那叫一个通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