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膳,国医养生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中国,药膳,养生
  • 发布时间:2023-07-15 21:4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中医副研究员 刘光瑞

  从古文献来看,自《周礼》记载“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即有“食医”一职。

  食医在过去中医药学中,是上医治未病的主要职责和方向。“药补不如食补”、“食弱必须药调”,都是中医药的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的演变,进而分出了朝廷食医和民间食疗两大类,官方用尽天下食材,制作山珍海味及各种不同的盛餐,而民间则富足平安,静候四季自然养生。

  中国药膳在中医药上医者的倡导下,因东西南北中的地理环境、动植物的不同,产生了药物种类与性味的区别。从地理环境看,北方的参类,寒冷而固守植物的原味;南方的湿热气候让自然植物显示出苦味,以及清热避暑的功效;居住中部的盆地易湿滞经络,自然植物多有活血化瘀通络的特点。

  古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有不同的地理产生不同的药膳食疗习惯。比如就鱼腥草而言,贵州生长出来的是根粗状、叶细小,而同样种类的鱼腥草(折耳根)在巴蜀,则叶茂盛、根茎偏小。巴蜀人吃叶凉拌,贵州人吃根,都是居家常用的凉菜,开胃健脾。因此,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食养中美味各异的凉菜、小吃、汤品、粥品,各种药食同源的大餐非常丰富,人们也习惯因不同季节的来临而按习俗用食。

  中国药膳脉源清晰,地域民族饮食习惯多样化,动植物生长因地理气候环境的原因所致,故有相同的品种、不同的结果,相同的品种、不同的炮制,相同的品种、不同的食疗,这就是不同地域、不同动植药膳食疗的基本规律。

  中国药膳地理,南北分出了寒热、性味,东西分出咸甜口味,而中部则湿滞重口味,形成中国药膳的独特养生食疗。从中医药对现代人饮食习惯的影响来分析,凡重口味、厚味的饮食,易湿热偏重,而倾向于淡味和原味的饮食更易于人们的食疗养生。并且有素食成就健康、荤食补充营养一说。反季蔬菜瓜果填温饱,过口瘾;顺季蔬菜瓜果真养生,更健康。

  中国社会从吃不饱的年代迈入吃得饱的年代,我们目睹了其巨大变迁;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岁月更迭,我们经历了诸多裂变;由吃得好到吃出健康的转化,正在实践着中国药膳生活与生命的本质转变。

  中国药膳有千年历史,带给中国人饮食快乐和积极养生,是中国人生活的品味,是中医药文化的体验,是中国人养生的样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