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航天技术发展中的太空伦理问题研究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 关键字:太空伦理,伦理规范,技术异化
  • 发布时间:2023-07-21 19:29

  陈首珠 姚舜天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44)

  摘要:近年来,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航天技术的发展涉及不少太空伦理问题,包括太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太空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太空殖民主义、太空安全引发的伦理困惑及太空军事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引起了联合国的高度关注。中国高度关注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对其进行严格的伦理规范,确保航天技术与太空伦理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航天技术;太空伦理;伦理规范;技术异化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章编号:2096-4137(2023)07-149-03  DOI:10.13535/j.cnki.10-1507/n.2023.07.44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航天科技及航天产业的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航天技术发展迅速,航天科技加速向社会生产生活及思维等各个领域渗透,人们正逐步适应航天科技带来的巨大改变。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任何技术的创新发展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决不能以牺牲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代价。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其伦理问题的研究并不协调,有关太空伦理问题的思考常常表现为滞后性,由此导致严重的航天技术伦理困境。今天,人类要发展航天技术,必须在伊始就要深入研究其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太空伦理问题,牢牢把握航天技术的主动权与发展方向,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充分发挥该技术造福于人类的根本目的,实现航天技术与太空伦理的协同发展。

  1 当代航天技术发展盘点

  自1957 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始了探索太空的研究活动。1969 年7 月20 日,美国“阿波罗”11 号飞船成功着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首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足迹。美国航天技术发展起步早,其活动规模、技术水平、航天科研经费投入都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公认的传统航天技术最强的国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航天技术优势,在发展大推力运载火箭及商业航天等方面保持着明显优势。每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向地球上空发射功能各异的人造卫星,并且这一活动还在持续进行。2018 年,全球共进行了108 次航天发射(截止到12 月25 日)。其中,美国进行了31 次,俄罗斯进行了16 次,欧洲航天局发射了 11 次,印度和日本分别进行了7 次和6 次。近年来,国外航天技术加速发展,重复使用和降低发射成本成为航天运载器的发展方向,新型卫星系统陆续组网,高轨太空态势感知等各种太空对抗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当前,航天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航天技术起步艰难,但发展迅速。中国于1970 年4 月24 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此后,中国政府持续推进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1992 年9 月21 日,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了代号为“921 工程”的载人航天工程。此后,中国政府一直将航天领域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应用卫星领域,中国的卫星已经覆盖了气象、通信、遥感、资源等主要方面,许多单项技术已跃居世界前列。进入21 世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利推进。2003 年10 月,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造访太空。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四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已经有14 人23 人次进入太空。2022 年6 月5 日,陈冬、刘洋、蔡旭哲3 位航天员开始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按计划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积极推动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建设,开展有关的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突破,重大航天工程举世瞩目,如“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探月工程三步走完美收官等诸多伟大的航天工程。2018 年,中国完成了39 次航天发射任务,排名世界第一,创中国历史新高。近年来,中国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突破,正稳步迈向航天强国建设。

  2 航天技术发展中的太空伦理问题

  世界各国的理论工作者保持对航天技术的高度关注,他们已开始不断思考和挖掘有关航天技术伦理问题或有关的哲学问题,且高度关注其未来。其目的并不在于限制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在于对航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对人类的未来负责。作为可供人类探索和利用的宝贵的太空资源,人类如何能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截至目前,太空上既有航天器在运行,又有航天员在工作。人类在推进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会诞生了很多功能各异的航天器,也会产生大量的空间碎片,这些物质会给太空带来怎样的影响?航天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导致太空殖民主义问题?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活动,其安全问题是否会引发伦理困惑?航天技术如何保证它的和平利用与发展?它是否会走向异化?这些问题都是人类在发展航天技术时需要勇敢面对的现实问题。

  2.1 太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问题

  太空资源是全人类的宝贵资源与共同财富。太空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太空育种、太空制药、太空能源等皆具有重大价值。同时,太空资源也是有限的,如近地轨道资源是稀缺性的。近年来,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加速了人类对太空资源的攫取与利用。太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中国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曾说:“我们的宇宙是广大悉备的生命领域,我们的环境是浑浩周编的价值原地。” 在关于太空资源的所属权与开发权问题上,应该引入世界各国达成共识的太空伦理的准则,避免人类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各国要在遵守联合国《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月球协定》1975 年)等各项规定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共同分享太空资源。

  2.2 太空的环境保护问题

  人类在进行航天探索过程中会制造大量的空间碎片,这些空间碎片会威胁到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及航天员的生命。随着人类加快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废弃的人造地球卫星等航天器及空间碎片的数量快速增长,太空环境日益恶化。2005 年4 月,美国空间监测网获得的在轨空间碎片(一般直径大于10cm)的数据为9494 个,并且这个数量还在以很高的速度增长。航天技术体现了技术的自然属性,各种航天器的研制集成了多种物质材料、学科知识与技术手段,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各种不同的物质,经过多种不同的程序与方式,实现产品的耐高温、抗辐射、隔热等特性。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被淘汰的航天科技产品自然充当了太空中的固体垃圾,并且这些“垃圾”都由多种金属、非金属材料研制而成,其成分在太空中很难自然消解,不可避免地带来空间污染问题,这样的问题将威胁到航天员的安全和可持续的太空探索。美国的哈格洛夫教授(1986)所著的《超越地球宇宙飞船:环境伦理学与太阳系》一书,主要从社会维度、科技问题、哲学和环境的视角等不同的角度对太阳系与环境伦理学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反映出太空的环境保护问题亟需人类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2.3 太空殖民主义的问题

  太空资源的重要性及稀缺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谁也不甘落后,争相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就浩瀚的宇宙而言,人类应用航天技术开拓新领域,率先踏进新疆界,是否同殖民时代一样:我首先走到哪里,哪里便是我的领土?这种片面的殖民伦理思想显然是错误的,严重违背了人类伦理道德的。早在1967 年联合国制定的《外层空间条约》就明确提出了不得据为己有原则,即任何国家不得通过提出主权要求,以占领或者其他任何方式将外层空间占为己有。可见,外层空间的开发利用不具有排他性,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持有太空殖民主义的思想,也不应该制造太空殖民主义的事件。但问题是,对于航天技术落后的国家而言,他们无法涉足很多遥远的星球,这可能会给航天技术发达的霸权主义国家宣扬太空殖民主义提供了事实依据和条件。

  2.4 太空安全问题而引发的伦理困惑

  空间技术应建立在保护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在提升人类生命安全系数的基础上,使得空间技术最大程度上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肖昊)。人类探索太空是一项艰险的事业,存在着安全风险,曾发生过多起航天事故,如美国“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失事曾造成7 名宇航员遇难。此外,人类一直以来生活在地球上,早已习惯了地球上的引力、光照、空气、水等自然环境。人类开展一次次载人航天飞行,将宇航员从地球带入太空,他们将面临超低温、强辐射、高真空、失重的新环境,这样的新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吃穿住行等正常生活,会对宇航员的身心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可能会导致航天员的基因异化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航天员家属承受着心理负担。

  2.5 太空军事化导致航天技术走向异化

  航天技术可以服务于智能交通、海洋观测、国土普查、气息预报、通信等民用领域,也可能用于军事目的,使其走向异化。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人类争夺的领域从地球拓展到外层空间,从技术的竞争发展到军事的竞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回顾历史,航天技术曾是大国之间开展军事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及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方面。拥有制天权,就能够畅通无阻地去揭示太空的奥秘,在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方面捷足先登,以增强本国的经济势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对人类的影响愈来愈大,人类应和平利用空间资源,分享空间信息,避免航天技术走向异化,将人类的私欲延伸到宇宙空间,使太空成为地球以外的另一个战场。

  3 太空伦理规范:人类社会对航天技术的发展提出严格要求

  国内诸多学者高度关注有关航天技术与太空伦理问题。一方面,学者关注航天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学者为航天技术能否遵循必要的规范及太空的不确定性而担忧,为太空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利用做必要的价值辩护。占光胜提出了航天技术的发展要遵循太空伦理的5 个方面的规范,即公正公平地分配太空资源、宇航利益;具有太空环保意识;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与安全;航天活动的安全问题;凸显国际协调机制的作用等。王学川谈到“航天技术与太空伦理”,介绍了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航天技术的利弊权衡、太空伦理的主要规范与价值取向。吕莎认为保护太空是太空客观的创造性价值对人类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类自身优良道德品质的价值要求与体现。她提出了人类太空活动的价值原则,如尊重太空的创造性价值,归还清洁的太空,实现自由价值等。

  为适应新的航天科技发展形势,各国高度关注航天技术的未来,对其发展提出了达成共识的更为具体的要求与伦理价值规范。人类在太空探索的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确保航天技术发挥正效应,有效规避其负面效应。有关航天技术的未来发展及要求,联合国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的决议,主要有《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宣言》《外层空间条约》《关于外层空间物体所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各国利用人造卫星进行国际直接电视广播所应遵守的原则》《关于从外层空间遥感地球的原则》《关于在外层空间使用核动力源的原则》等。2021 年12 月6 日,联合国大会以绝对优势(130 票赞成、35 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所有国家恪守不首先在外层空间配置武器的政治承诺,切实维护好外层空间的和平与安全。这样的投票结果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核心利益需求,也反映了各国对航天技术发展的底线要求。

  4 结语

  随着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技术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需要令人警惕的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航天技术发展中的太空伦理问题包括太空垃圾处理、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其他星球生态系统保护等。中国始终捍卫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全部联合国会员国开放中国空间站,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太空殖民控制,科学合理地利用太空资源,避免给其他星球带来生态系统破坏,坚决反对航天领域的军备竞赛等,这些都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规范。近年来,中国在协调航天技术与太空伦理之间矛盾关系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已走出了一条具 有本国特色的航天探索之路。

  基金项目: 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当代航天技术与太空伦理的协同建构研究”(21YJC720002)。

  作者简介:陈首珠(1981-),男,安徽池州人,博士,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技术哲学。

  参考文献

  [1]李婧,陈晓英.人类太空探索引发伦理问题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8.

  [2]陈建光,许红英,刘博,等.2019年国外航天技术发展盘点[J].国防科技工业,2019(12):19-21.

  [3]李成智.中国航天科技创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

  [4]冯华,余建斌.坚持自立自强,航天科技成果丰硕[N] 人民日报,2022-5-23(6).

  [5]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6]杜鹏,李真真.空间技术的伦理考量[M].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4):49-53.

  [7]义兴文.隐瞒多年的美国登月秘事[N].老年报,1997- 11-20.

  [8]肖昊.空间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M]. 现代交际,2019(3):236-238.

  [9]黄志澄.航天科技与社会第四次浪潮[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10]吴幻.航天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及其规范的分析 [J].佳木斯教育学院,2013(12):10.

  [11]占光胜.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太空伦理的主要规范[J]. 科技管理研究,2009(12):56-57.

  [12]王学川.现代科技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3]吕莎.太空保护的价值论辩护[M].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9):90-96.

  [14]张辉.国际太空机制及其面临的挑战[J].现代国际关系,2010(2):19-24.

  (责任编辑:肖央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