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里的“歌唱家”——蟋蟀

  • 来源:天天爱科学
  • 关键字:歌唱家,蟋蟀,语文
  • 发布时间:2023-09-12 11:53

  文/ 王瑞芳(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刘英(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蟋蟀也是主角之一,多篇课文都提到了它,如《夜书所见》《听听秋的声音》《在牛肚子里旅行》等。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蟋蟀。

  蟋蟀:《诗经》里的昆虫

  蟋蟀是一类非常古老的直翅目昆虫,至少有1.4 亿年的历史,全世界已知蟋蟀种类约为4 600 种。

  蟋蟀与我国人民渊源颇深,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蟋蟀又名“促织”,其由来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那时,农妇一听到蟋蟀的叫声,就知道天变凉了,要赶紧织布缝衣服了。

  人们热衷于欣赏蟋蟀悦耳的鸣叫声,对此,许多诗篇都有生动的描写,如杜甫的“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同时,人们还发现蟋蟀有好斗的习性,便像培养斗鸡一样,把蟋蟀培养成为“角斗士”。

  唐代天宝年间,斗蟋蟀这一民间博戏兴起了;南宋时,这一风潮达到了高峰,“蟋蟀宰相”贾似道为斗蟋蟀写了一部超万字的专著《促织经》。清朝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促织》篇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的是,朝廷逼迫百姓捉蟋蟀,作为贡品,进贡给朝廷,结果闹得民不聊生,有的人家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时至今日,斗蟋蟀已经发展为一条集娱乐、艺术于一身的庞大产业链。位于上海七宝老街的“蟋蟀草堂”,又称七宝蟋蟀博物馆,收藏了大量蟋蟀盆和蟋蟀标本,每年还会举办蟋蟀节。

  蟋蟀生命简史

  “蟋蟀”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蟋蟀”主要指昆虫分类学中的蟋蟀总科(Grylloidea),包括蚁蟋科、蛉蟋科、蟋蟀科、癞蟋科、蛛蟋科、树蟋科、蟋科等种类。蟋蟀总科在我国有200 多个种类,斗蟋、油葫芦、黄蛉、墨蛉、金钟等众多鸣虫都可以称为蟋蟀。狭义的蟋蟀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蛐蛐”,常见的蟋蟀有中华斗蟋(Velarifictorusmicado)、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emma)等。

  蟋蟀(Gryllulus ;Gryllus)俗称蛐蛐,为直翅目蟋蟀科蟋蟀属,是一种昼伏夜出的昆虫。多数为中小型,少数为大型,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的现象。

  蟋蟀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不会历经结蛹羽化的过程,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卵期、幼生期、成虫期三个阶段。

  大概在每年的10 月份,雌蟋蟀会产下长长圆圆、好似小型冬瓜的卵,放在泥土里或者树皮中越冬。第二年春天,蟋蟀卵孵化成若虫,经过6—7 次蜕皮,发育成成虫。蟋蟀成虫在夏秋季“弹琴”说爱,在初秋繁衍后代,然后便会死亡。蟋蟀属于母子不能见面的昆虫。

  蟋蟀生命周期的长短,视温度而定,通常为一年左右。在温度越高的环境下,生长的情形越好,发育越快,生命期就越短;冬天温度低,生长变慢,生命期就较长。大致而言,每只蟋蟀可活4—6 个月。

  蟋蟀生活在草丛、灌木丛、田野等地,是杂食性昆虫,既吃植物的果实,也吃昆虫和同类的尸体。

  腿上长有“耳朵”的昆虫

  雄蟋蟀的前翅是左右不对称结构:在雄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的短刺,称为弦器,又叫音锉;在其左边的翅膀上,长着像刀一样的硬棘,称为弹器,又叫刮器。发声时,左右前翅举起,左前翅上的刮片与右前翅上的发音齿互相摩擦,震动镜膜,发出悠扬的音调。如果把蟋蟀的发音器比作一把小提琴,其发音锉上的发音齿就如同小提琴上的琴弦,刮器就像小提琴的弓,而镜膜就像鸣箱,负责把声音放大。

  雄性蟋蟀有两种鸣唱方式,一种为占区鸣叫—— 宣示领地和吸引雌性,这种鸣叫声音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雄性独处时,只会发出这种声音;另一种为求偶鸣唱,声音较低且持续时间短,常伴以清理触角或触角急速摆动的动作。

  当然,不同种类的蟋蟀,发音器的样子不一样,鸣叫的声音也不同,就如同广播电台发出的不同频率的波段一样。

  不过,在蟋蟀的世界里,歌唱的功夫是“传男不传女”,只有雄性蟋蟀才会鸣叫,雌性没有“演奏装备”,只能仔细“听”。可是,雌蟋蟀的头上并没有“耳朵”,那它们该怎么交流呢?

  蟋蟀听力灵敏,但有趣的是,它的“耳朵”长在前腿胫节的基部。蟋蟀的“耳朵”在科学上叫“听器”。雌性蟋蟀俗称“三枚子”,因为它们的腹端比雄性多一根细长的产卵瓣,用于将卵产于泥土之中。“耳朵”长在腿上是不是很少见?其实,还有一类鸣虫的“耳朵”也长在腿上,它就是蝈蝈。

  蟋蟀:自然界里的“三反虫”

  在生物界,一般都是雄性主动追求雌性,蟋蟀却不然。

  喜欢养虫的马永华先生说:“为了繁衍后代,雌蟋蟀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主动寻找雄性蟋蟀,而雄性蟋蟀则极其严苛地选择合适的雌性蟋蟀,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屡见不鲜。用‘原配的蟋蟀’做药引,这可真是强人所难。如果雌性心仪某个雄性对象,便会顺势爬上它的背部,接纳雄性排出的精荚。蟋蟀是自然界里的‘三反虫’,这种不常见的交配方式就是三反之一。”那另外的“二反”又是什么呢?

  马永华先生说:“第二反,就是胜鸣败不鸣。这跟很多动物不一样。在动物界,两个动物打架,输了的一方会叫,那是因为疼。蟋蟀是输了的那个不叫唤,而赢了的那个却叫得十分得意。第三反是什么呢?叫过蛉增力。什么叫过蛉增力?蟋蟀交配,叫过蛉,这是个专有名词。斗蟋蟀是雄性的,在蟋蟀比赛之前,让蟋蟀交配,到比赛时,它的状态就十分好。这一点和其他动物也是不一样的。”

  蟋蟀:为什么怕太阳晒?

  蟋蟀和聚众而居的蚂蚁不一样,它是“独行侠”,但也有固定的家,往往是一个虫子一个巢穴。

  蟋蟀选择洞穴时,很讲究,总是挑选可以排水、阳光晒不到的地方。蟋蟀一般多将家安在草丛中、砖石下或者石缝、土穴等阴凉、土质疏松、比较湿润的地方。

  蟋蟀昼伏夜出,还选择在阴暗的地方安家,这是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 蟋蟀害怕太阳晒。

  蟋蟀身体上有一层蜡质,其作用是防止体内的水分快速蒸发,从而保证体内有充足的水分。由于蟋蟀生活在地下,长期在土里活动摩擦,使得蜡质越磨越薄,若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蜡质就会融化,体内水分蒸发加快,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的话,就会被晒死。

  世界上竟然还有“哑巴”蟋蟀

  其实,在自然界里,并不是所有的蟋蟀都鸣叫,也存在一类特殊的、完全沉默无声的蟋蟀—— 海针蟋(直翅目蟋蟀总科中的针蟋亚科海针蟋属)。

  作为一类特别的蟋蟀,它们生活在海岸礁石之间;生而无翅,自然也就不能发声。

  从目前的分类体系来看,海针蟋共有7 种,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些海岸线上。关于它们在中国的分布,最早报道于2014 年,是资深生态摄影师鸣虫子于深圳海滩发现的,后期,又有人在江苏和山东两省的海岸上发现过它们的踪迹。

  海针蟋不能鸣叫,又如何寻找配偶呢?还有,两性交配后,雌性会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产卵?

  目前,这些都还是未解之谜。未来,也许你可以为大家揭开海针蟋身上的这些谜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