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要回归初心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研学游,回归,初心
  • 发布时间:2023-09-15 13:14

  文|本刊评论员 编辑顾佳贇

  进入8月下旬,2023年暑假已过大半,但青少年研学游热度只增不减。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针对9到13岁孩子推出“古代中国·通识”系列课程,通过精品馆藏文物展现中华文明;在安徽,安徽创新馆精心设计“科普专线”,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大国重器”;在山东,当地推出12条红色研学主题精品游线,引领少年赓续红色血脉……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成为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新选项,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研学游在国内发展已走过十年。从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到2014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从2016年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到2018年起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全面推行,十年来,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相应规范逐步完善,研学发展如火如荼。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国内研学旅行人数就已突破600万人次,主营业务包含“游学、研学、夏令营”的企业达1.2万余家,2023年增长势头更加强劲。

  然而,在研学游热潮之下,诗和远方并不便宜,市场亢奋有野马脱缰之忧。有的天价研学团名不符实,“深度参观”变“拍照打卡”、“学长讲座”变“校外合影”;有的游而不学、学而不研,“孩子到北京参加文化研学营回来,满脑子都是在北京环球影城玩了什么项目,买了什么玩具,去过的故宫、天安门只字未提”;有的管理无序,后勤保障令人担忧,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如任由研学项目野蛮生长,看似繁荣,实则必然导致行业难以可持续发展。

  面对“研学热”,需要“冷思考”。研学旅行,原旨在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走进自然与社会,以脚步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在旅行途中读懂更广阔的世界,通过丰富眼界与阅历给孩子打开一扇窗,通过收获知识与成长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因而,研学旅行应遵循教育初心,让孩子们“研之有得”“学有所获”,而不能偏离教育轨道,退化成一门生意。

  在研学市场未臻完善的情况下,家长是研学项目的第一把关人。目前,小到托管机构,大到上市公司,连旅行社都开始瞄向研学市场,研学项目更是五花八门。家长需要擦亮眼睛,在研学机构选择上,瞄准研学职责分工明确、安全有保障、带队教师经验丰富的研学机构;在研学内容选择上,聚焦以探究互动式学习为主、又适合年龄与心理特点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家长要保持平常心,研学不能从根本上决定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平时的亲子教育与社会拓展更为重要。唯有尊重孩子意见,按需择优选择,不盲目跟风,才能让孩子收获更好的研学体验,也有助于研学游理性发展。

  呵护研学市场的健康环境,政府与企业是关键力量。任何一个行业,无序生长只会带来虚假繁荣,标准缺失只会带来乱象丛生。目前研学行业整体还处于小散乱的成长状态,需要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逐步形成相对规范的行业标准,携手推动全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提升。此前,江苏、江西等地已经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就研学旅行的课程设置、组织实施等设定标准规范。好规范,还需强化落实、创新监管,确保每一个研学项目“在轨”执行。只有守住研学行业的教育本心,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景、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从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研学游”推行十年,也是全社会对“素质教育”探索与期待的十年。政府强监管,行业强自律,家长强把关,一起回归 “教育+”的初心,“研学游”才能走向“研学优”,成为孩子青春记忆里难忘的一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