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鹍
(成都市大弯中学)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数学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人,只要我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7-012-01
引言:当前,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数学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数学教育沿着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一、科学把握课改核心,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把握、有效地实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换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建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学生观,建立“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式,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也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的数学观,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的数学教学观念。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了建议:一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应认识到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教师不在于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在情境中学数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感兴趣,那么有浓厚的兴趣所构成的兴奋的精神状态,就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从而学好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实践,积极实践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研究。情感教学的核心,是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统一,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一个适宜的情境。
结合教学环节的学法指导,即是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确定独立学习,如何进行分小组学习。结合具体教材内容的学法指导。及时把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有关的学法归类概括,以系统化结构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一般性学法指导。即是质疑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复习小结的方法等等。一般性学法指导常常渗透在教学环节和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力求做到具体化、可操作化,有时也进行单独训练。
三、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2】;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我们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教学目标都必须是可观察、可检验的。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也只有进行这种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得上形式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应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文燕.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略谈[J]. 散文百家旬刊, 2016(5):291-291.
【2】胡益军. 略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J]. 数理化学习, 2009(1):14-1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