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视野下农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06 16:48
胡 利
(四川省蓬溪县大石镇学校)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中蕴含丰富的思想精髓,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对于诗词的教学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教师被应试教育影响,仅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人文教育。针对这一情况,老师需积极认识培养学生人文思想和道德文化的重要性,在语文授课中结合多种方式对其展开良好的指导。本篇文章则针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和探析。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9-012-01
引言: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求学生不但需要具备丰沃的基础知识,灵巧的学习技能,还需要具备正确的三观思想意识。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学类学科,教师要重视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人文思想,通过借助古诗词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效为其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时,还能唤醒其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其产生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持续的传承。
一、融入诗词历史背景,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怀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其处于初步学习的阶段,很容易对任何事物产生浓烈的兴趣。老师可借助其自身的这一特征,结合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故事对其讲解。通过利用历史背景吸引其注意力,使其更加专注听讲,能够准确地理解诗词内涵。例如,学习王昌龄《出塞》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讲故事的方式,为同学们娓娓道来。该首诗短短四句,道出了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道出了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男儿战死沙场的感叹。同时,提出了作者希望出现龙城飞将能够平息胡乱,安定边防的希冀。通过结合作者的历史背景指导,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过程中,深刻理解其中存在的人文情怀[1]。
二、结合实际情景代入指导,提高学习积极性
结合实际情景代入指导,提高学习积极性
古诗词本身就源自于作者的真实生活,包含了其真实情感经历。老师也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同学们创设情景教学。通过利用情景导入,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借助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有关于西湖的美景,让大家欣赏,之后在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句中,提出疑问:“为什么要把西湖比喻成西施呢?”,结合这一问题继续为大家讲解,普及中国古代的美女西施。通过这一方式有效拉近学生和诗句情境中的距离,提高其对古诗文的喜爱[2]。
三、借助诗文传达中华历史文化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语文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强化学生的识字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古诗词学习中,帮助其了解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华的唐诗宋词元曲流传至今,经常学习和赏析其能够有利用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朝代的不同文化以及一些民间风俗。这样一来,不仅符合新课改的教育要求,还能达到促使中华文化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目的。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该首古诗中有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很多同学并不了解重阳节这个节日,因此,老师可以适当为其普及关于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一些知识点。通过结合该首古诗文的讲解,促使大家深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念之情,同时了解古代的一些节日风俗,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3]。
四、展开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三观体现,古诗中有很多表达出深刻思想内涵的句子,老师要学会利用古诗词的教学,通过带领同学们展开诗词鉴赏,带领其剖析作者的思想过程,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其思想和个人素养都决定了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古诗授课中要充分挖掘诗词中的可贵精神,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为例,其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千古绝唱,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出作者的胸臆,使得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同时,诗中也充分表达出了作者报效国家的信念和使命,其虽然脱离了官场,但是,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道出了其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体现出龚自珍的壮阔胸怀。同学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被作者的精神感染,以此有效激发其产生情感共鸣,由衷感叹和敬佩龚自珍的爱国情怀。
五、举办诗词朗诵活动,熏陶人文情感
旧有单一的授课过程是带领同学们先认识诗文中的字,之后读诗,背诗,进行考试。这一过程更加注重让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导致很多同学即使通过死记硬背记下诗句,却未能充分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寓意。这样一来,其在感受人文精神和文化方面就会有所欠缺。古诗作为古代的文学,大多数诗人在作诗时,基本上都是融入了自己深厚的情感和思想,诗句中的一些意境是能够对诗人起到陶冶身心的作用的。所以,老师要结合诗人自身的作诗背景,引导同学们重视诗词朗诵的过程,使其在有感情的朗诵过程中,深刻明白诗词表达的寓意,同时还能对其起到情感熏陶的作用。以杜牧的《清明》为例,诗文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句非常经典,成为很多学生时代记忆深刻的诗句。每到清明时节时,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一句经典,老师要为同学们讲解作者作诗的情感,并带领大家进行诵读,使其深刻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思。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蕴含的人文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老师在授课中要学会借助古诗文向学生传达中国历史文化,重视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通过结合历史背景知识,带领其感受浓厚的人文情怀。通过结合多种生动有趣的授课手段,达到有效培养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授课目标,从而促进其自身的良好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德森.《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小学语文人文教育之我见[J].知识窗(教师版),2020(05):54.
[2]陈玉琼.赏析古诗词,增强学生人文底蕴[J].小学生(下旬刊),2020(03): 96.
[3]李林英.加强传统文化渗透促进人文素养提升[J].第二课堂,2020(03): 6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