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王俊仁:用心用情 服务桑梓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退休,教师,服务
  • 发布时间:2023-10-10 19:53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于海军

  8月25日晚上,河南省封丘县王村乡瓦窑村文化广场上挤满了人,村里19名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学子在乡亲们的注视下上台领取奖金。

  这已经是该村第29次举行这样的活动了。

  1995年,瓦窑村在本村村民、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特级语文教师王俊仁倡导下,由村“两委”干部、村内教育工作者、爱心人士共同出资,为每年本村高考成绩出色的学生举办欢送活动并予以奖励。

  截至今年,从瓦窑村累计走出了293名本科生,其中21人考上了硕士或博士,这对于只有1400人的村庄来说,分量很足。

  在欢送仪式上,王村乡党委、政府授予封丘县一中退休教师王俊仁“乡贤楷模”的荣誉,以表彰他这些年所作的贡献。

  一点改变

  在瓦窑村,孩子考上了名校这件事比吃穿重要。在这里,崇学重教观念已深入人心。

  1995年,在教师王俊仁的组织下,瓦窑村举办了欢送大学生、资助大学生活动,给他们披红戴花,发放助学金,这个活动延续至今。

  王俊仁是村里第一位高中生,因为历史原因,两次与大学失之交臂。成为教师后,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 2 0世纪90年代初,有的农村孩子16岁就结婚生子了,由于没文化,只能种地或外出打工,家庭贫困也在代际传递。”王俊仁说。

  1995年夏天,村里一名学生考上河南医科大学,王俊仁决定以此为契机,好好宣传。

  “那时候农民爱看电影,我请了个放映队,260元,我出一半,村里出一半。”王俊仁回忆,那时他每月收入仅有三四百元。

  听说欢送大学生,还放电影,村民们搬着凳子就都来了。电影放映前,王俊仁拉着封丘县一中校长,站在银幕前,扯着嗓子向村民们宣传,谁考上了大学,改变了家庭命运。加上生动鲜活的故事,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

  从那以后,瓦窑村只要考上一个大学生,就放一场电影。有一年,村里考上了6个大学生,王俊仁就一口气给大家放了6场电影,在当时,那是轰动十里八乡的大事。

  王俊仁常对贫困学子们说,如果想要改变人生,读书是唯一出路。

  如何让村民真正重视教育,这是关键。王俊仁意识到,只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让村民们都参与进来。2005年,王俊仁发现村小校舍破旧不堪,村里没有条件修缮。他和家人商量出资5万元,再挨户动员村民,筹资4万多元,加上找亲友拉赞助,共筹集了25万元。

  王俊仁自己做起了监工,让每一笔钱都花得明明白白。那段时间,他见到工地上有掉落的水泥,就用手捧起来,一点都不能浪费。

  用心用情

  20多年来,王俊仁始终心系家乡建设,在村里倡导设立了“瓦窑高考优秀奖”和“瓦窑小学希望之星奖”,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都举办“欢送大学生活动”,让瓦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小镇”。他用心、用情,换来了村民们教育意识的显著提升。

  每年,看着不断走出乡村远赴祖国各地求学的学子们,王俊仁倍感自豪和欣慰。

  村党支部书记张胜强说,“诗书传家、继世绵长”,瓦窑村这片沃土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热爱祖国、满怀感恩、富于进取的诗书子弟,“乡贤楷模”王俊仁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王俊仁更是诗书传家的代表,3个儿子无论从政还是经商,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瓦窑村有着浓浓的学习氛围,在村委会大院旁的宣传栏里,在主街道的墙壁上,都有一些从瓦窑村走出去的优秀学子的图片和事迹,激励着村民和学生。

  20多年过去了,在王俊仁用心用情的带动下,村里的学风逐渐养成,“读书改变命运”已成村民共识。可以吃少、穿少,但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少。村民之间谈论最多的不是楼房的高矮,而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村里的图书室藏书12000册,部分村民家里还有书房。

  瓦窑村学习的氛围时时刻刻影响着村内的中小学生。今年中考,瓦窑村有5名学生的成绩超过600分,最高的679.8分。

  发挥余热

  这些年,王俊仁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为村内公益事业出钱出力,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氛围,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在王俊仁的倡导下,村里成立孝老敬老活动小组,每年都举办“九九敬老孝亲节”活动,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过集体生日,看演出、发礼品、分食蛋糕、共享午餐,用一系列的举措和活动推动孝贤文化在当地蔚然成风。

  2 011年,第一届瓦窑村敬老孝亲活动举办,王俊仁自己掏了五六千元,村里和村民也赞助了一部分,总共一万多元,请全村70岁以上共72位老人吃了一顿饭,还分别送上生日礼物,特地准备了大蛋糕。

  如今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村民们还为老人们准备了专场文艺表演,村里捐助的资金也比以前多了,多则千元,少则两三百元,村民捐助的比例在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文化在瓦窑村产生了“溢出效应”,通过文化建设,村民的心更齐了,瓦窑村“两委”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将瓦窑村打造成了特色鲜明的“状元小镇、孝贤小镇”。

  以文化助推产业,当地成立了河南状元小镇绿色农业有限公司,下设了两个家庭农场和4个村级合作社;以“状元小镇”为主题,规划建设儿童研学基地。随着产业振兴,瓦窑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提升了许多。

  近些年,村里没有发生一次上访,大事调解不出村,调解室3年来只用过一次,调解员自嘲“快下岗了”。村里婆媳关系良好,村民离婚率低,彩礼在附近各村庄中最低。

  如今,年逾耄耋的王俊仁,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还在为村里公益事业奔忙。在他看来,自己是扎根在农村的知识分子,是一名退休教师,有义务为村里做点事情,这些都算不得什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