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好转,2023怎么干?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市场,信心,经济
  • 发布时间:2023-10-21 10:29

  “包机出海”抢订单、集中开工大项目、招商推介火热进行……新年伊始,各地方政府已在抢抓时间、鼓起干劲,助力经济活力加快升腾,市场信心持续恢复。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受俄乌冲突、疫情反复以及全球融资环境收紧等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我国经济表现不及预期,纵览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组织近期发布的对我国2022全年GDP同比增速最新预测,基本保持在2.7%~3.5%这个区间,与2021年8.4%的增速相比,明显下滑。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党中央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部署。202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总基调依然是“稳中求进”,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紧随其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期举行,明确提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增长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外部动荡不安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我国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也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在分析2023年经济形势时,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今年对于全球经济来说将会是更加艰难的一年。”新年伊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2023年全球经济恢复前景持谨慎态度,主要原因是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家”都经历了经济活动的疲软。

  值得一提的是,该组织2022年已经连续4次调低世界经济增速预期,10月份,它的最新预测是,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7%,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将出现经济萎缩。而格奥尔基耶娃的此番言论也被外界解读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将再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预期也不乐观,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该组织预计, 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2%。

  世界银行更为悲观,其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随着一些主要央行相继提高利率应对高通胀,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全球经济预计仅增长1.9%,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发生一系列足以造成持久伤害的金融危机。

  由通胀演变为滞涨,是众多研究机构对全球经济一致的担忧。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通胀水平远超预期,2022年通胀压力更甚,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2年全球通胀率将高达9%左右,多个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已经接近或者超过10%,达到了近几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的问题在于,这轮全球通胀原因非常复杂,既有源于疫情对供给的冲击,也有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产生的需求冲击,还有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裂变。而为了应对通胀,美联储、英国、欧盟央行等采取的激进加息和量化紧缩措施效果并不理想。伴随着全球通胀影响因素由经济层面扩展至非经济层面,其治理难度进一步上升。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全球滞涨的出现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尤其是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的非美经济体风险更大。

  从国别来看,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依然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战争经济、制造业回归和充分就业,或使美国经济避免衰退,但‘滞胀’成定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凤英分析认为,一是美联储升息近尾声。过去一年中,美联储已暴力升息七次,累计增加425个基点至4.25%~4.75%。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话说就是,“基本达到紧缩水平政策利率,未来重点将转向通胀韧性的治理以及经济增长。”二是制造业回归给美国经济带来新动能。受《2022年芯片及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产业政策扶植,三星、英特尔、台积电等芯片企业纷纷抢滩美国建厂,一批欧洲企业受能源危机之困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支持,开始在美国建厂,给美国创造就业机会,使其失业率得以维持在3.7%低位。三是战争经济拉动美国经济。只要乌克兰危机持续,只要欧洲陷入能源危机,美国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欧洲出口原油、天然气等能源,欧洲就需要从美国进口大量武器,这对低迷的美国经济是巨大的拉动。

  相比之下,亚洲经济最为乐观。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的《2023全球宏观经济展望》认为,2023年亚洲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其中中国和印度将引领亚洲的发展。具体来看,中国消费市场复苏将推动经济复苏,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5%的增长。印度经济有望实现6.2%的增长,推动因素包括制造业投资和能源转型等。

  内部喜忧参半

  “当前我国经济面对依然较大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最新判断,也是各界专家学者的共识。

  “2023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出口增速放缓。”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随着发达经济体的连续大幅加息,全球经济正在明显降温,我国出口面临的压力将大于2022年。出口增速放缓将对一部分制造业投资产生拖累,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就业压力。

  经济学者、泽平宏观创始人任泽平对此保持相同看法,他强调,2023年我国经济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中国外需大幅收缩,2023年出口可能负增长;二是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将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继续不利;三是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软着陆还是硬着陆迎来关键时刻。

  外部环境波动明显,扩大国内需求便成为稳增长的关键。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不仅围绕着“扩大内需”展开,跨越了所有熟悉的行业,如房地产、基建、汽车、医药、养老等核心消费领域,并且与之前的五年规划不同,该文件还将“扩大内需”的时间周期延长至13年,直奔2035年,横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的规划。紧随其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3年5项重点工作任务,第一项同样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扩大内需,我国有优势,也有不足。《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直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内市场基础更加扎实,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环境条件深刻变化。展望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我国这一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还将不断成长壮大。并且,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较大投资空间,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显著,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改革创新不断孕育新的发展动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持续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国内市场空间更趋广阔。同时,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制约。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制约投资增长,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仍然较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把我国打造成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引力场”任重道远。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黄剑辉建议,扩大内需应主要放在“新基建”“老基建”“扩消费”三个着力点。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同样提醒人们关注基础投资对经济恢复的强劲拉动力。据其分析,在专项债快速投放以及后期出台的不少于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盘活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等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幅度加大,2022年1月至9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个百分点,也已明显高于疫情前的增速。受此拉动,原材料行业和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速明显快于其他行业。

  另外,多位专家认为,受疫情影响,人们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恢复和扩大消费,还需一段时间,必须下力气化解这些难题。

  扩内需振信心,关键在行动

  党中央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要求,一个“稳”字贯穿其中。“稳”的重点是稳经济社会大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瞄准“稳增长”这个主要目标,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夯实“稳就业”这个重要基础,完善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扩容提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抓住“稳物价”这个关键环节,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大宗产品保供稳价,更好支撑经济回稳向上。

  “稳中有进”,政策如何发力?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入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运作资本金范围,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三是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等等。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则直言,2023年的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

  另外,“包机出海”抢订单、集中开工大项目、招商推介火热进行……开局之年,各地方政府也已在抢抓时间、鼓起干劲,助力经济活力加快升腾,市场信心持续恢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这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抓到了经济稳定恢复的‘牛鼻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表示,提振信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应的政策体系、行政体系、医疗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大规模感染趋势、毒株变异等的预测和应对,确保社会有序稳定。另一方面也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加有效的对策来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同时,要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