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针促医”,助力中医药“出海”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中医药,治疗,论文
  • 发布时间:2023-10-21 11:49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袁帅

  作为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针灸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已经率先走出国门,并于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针灸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传统医学,已在196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使用。在国际上有40多个临床实践指南将针灸作为推荐方案之一。今年2月,世界顶尖科学期刊《自然》旗下的《自然·通讯》首次发表中国学者的针灸研究成果——由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主任许能贵教授团队完成的关于“中医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论文。

  以针促医,加强标准化

  中医针灸在临床、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国际社会对以针灸为先导的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大量需求。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就曾表示,近年来,针灸和中医药普遍被新加坡民众接受和使用,传统医学在新加坡卫生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将搭建平台,促进中西医相辅相成服务民众。

  随着越来越广泛地被国际认可并使用,针灸所面临的海外产业化和“去中国化”问题日益凸显。在上个月刚结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就提出关于“尽快启动针灸大科学国际合作研究”的建议。他分析称,针灸是我国在国际上能够主导发展方向并取得突破的原创性学科,其所蕴含的生命科学规律正在被逐渐认识。但当前,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西方针灸学派挑战传统针灸理论,出现从理论上“去中国”化的现象,并以科学针灸和医学针灸为名对传统针灸提出了多种挑战。譬如2016年至202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了旨在研究通过外周神经刺激治疗常规疗法无效疾病的刺激外周调控机体功能的 SPARC 计划。此举对针灸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张伯礼表示,中国科学家要通过联合攻关解决难题,从针灸学科的国际发展和话语权来说,都需要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大科学计划,一是根据针灸临床特点和针灸方案的成熟度,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方法,产生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同时,建立针灸临床证据体系评价方法,将现有证据梳理分析,建立证据体系,利用证据编撰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为医生的临床决策服务。形成针灸临床研究设计、结果报告和评价规范。二是聚焦针灸基本科学问题,系统开展穴位对机体调控规律研究,以引领国际针灸学科的学术发展。

  在海外生根发芽的产业都难免面临“被本土化”的命运,针灸也不例外,通过“标准化”来“守正护本”或许是“以针促医”,解决“去中国”问题的方法之一。世界针联第十届主席刘保延表示,要推进中医针灸现代化,从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需用国际社会能接受的语言,将中医针灸的特点与国际通行的原理和规则相结合,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清晰表述中医药的疗效。他认为,目前国内临床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有助于推进针灸进入主流医学,可帮助中医药得到更广泛的西医认可和应用。

  标准化是推动中医药学术、针灸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整体中医进步的有效方式。为助推针灸标准化进程,去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办,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工作委员会承办的2022年度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针灸国际标准、指南的应用实施与评估 ”研讨班举办。

  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梁繁荣分析称,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受中国文化、中医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与西方医学理论体系不同。此前针灸穴位与非穴位治疗是否产生显著差异就受到了西方医学质疑。由此,我国启动了针灸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效应特异性基础研究”。十余年里,来自我国1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多位学者对全国5000余名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最终向世界证明了穴位的有效性。“作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一门学科,针灸要遵循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同时中医针灸学并非封闭的体系,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极具包容性。现代多学科交叉能够促进对针灸的科学认识,为深入阐明针灸的相关机制提供可能。只有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同时,通过现代多学科交叉破除各学科思维方式的限制,才能让古老针灸得到更快更好发展。”梁繁荣说。

  促进针灸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针灸城”

  针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取决于业内专家和医疗机构,与政府政策扶持也休戚相关。旨在成为高质量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示范窗口和我国中医药对外开放新机制的金名片,今年2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等5个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高质量推进中医药“走出去”三年行动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计划》提出,到2025年,实施高质量对外合作重大项目10个,与浙江建立中医药合作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50个,培养海外中医药国际人才2500人,开展海外中医药服务与交流咨询10万人次。

  此外,为“以针促医”,推动“浙派中医”国际化,浙江省还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等活动,支持衢州承办世界针灸康养大会,并加强政府间合作和相关部门间对接,强化政策落地,实质性推进与白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合作协议,争取与更多国家签署新合作文件的同时,落实现有中医药合作协议,巩固双边合作机制,在援助纳米比亚、马里、中非等国家的医疗服务中增加中医药服务内容,在中医药传承创新、行业标准等领域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合作项目。

  《计划》的发布对明代御医“针圣”杨继洲的故里浙江省衢州市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随后,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衢州市建设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进一步提出创新治理体系等5项15条重点任务。《方案》提出,成立衢州市中医药传承发展跨部门协调机制,组织对针灸等非药物疗法进行定期评价,2023年重点落实基层中医馆中医师配备,完善针灸等诊疗功能。2025年实现全市所有公立中医医院设置针灸推拿科,有条件的开设针灸病区或病床,衢州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杨继洲针灸专科联盟。组织参与《新针灸大成》编撰工作,成立四省边际杨继洲针灸科普基地。在全市设置中医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针灸诊疗服务,并开展“送针灸上门”等特色诊疗服务。出台支持和鼓励中医医疗机构提供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服务,适当提高针灸等中医门诊非药物诊疗项目的报销政策。在文化传承方面,将“针圣故里”融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文化品牌。依托衢江区药王山景区,集中展示《针灸大成》等针灸名著和张缙等针灸名家文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