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年
- 来源:摄影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往事,回忆,照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21 19:42
文/ 李舸
不久前,我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张拍摄于28 年前的照片:刘宇和中外记者一起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采访“两会”的记者招待会。照片勾起了对我们之间一些往事的回忆。
初见刘宇,也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外事采访中,那时我是《人民日报》的一名摄影新兵,而刘宇已经有七八年新华社时政记者的经历。此后挺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虽是清交素友,但彼此默默注视,视线从未远离。后来,接触渐渐多了起来,说来也巧,在好几次共同参加的采风活动中,主办方都把我俩分在了同一个房间,也给了我们更多近距离交流的机会。我还想起,2007 年淮河流域遭受了特大洪水灾害,我和他在没膝深的洪水中相互搀扶,一起拍摄泄洪照片的情景。
刘宇一直是个低调平和的人,但他的经历让我们羡慕,且不说支教、挂职的锻炼,就是在摄影领域,他拍摄过中央新闻、战地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既当过驻外记者,也做过图片编辑,还曾担任多个部门的负责人。这些经验的积累,拓展了他的视野和才干,让他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新的挑战。后来他担任了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也正是我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的任期内,我们的合作更多了,许多想法和建议,我都愿意和他商量,并通过他和他的团队共同完成。
尽管曾有过那么多身份,但在我心中,他的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单纯的摄影人。所以当2020 年疫情肆虐时,我受中央指导组宣传组的委托组建中国摄协赴武汉摄影小分队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宇,因为我知道他的“油箱”里还有“油”。在武汉的66 天里,我们共同经历了从凄冷凋零的寒冬到姹紫嫣红的暖春,从无知无助的恐慌到从容应对的淡定,从抢救生命的“红区" 到隔离生活的社区,从街巷空寂的停摆到人声喧哗的解封,从拍摄4.2 万余名医疗队员到面对上千万武汉市民。我们留下的不是局外人的冷眼旁观与猎奇,而是亲历者的深度记录与思考。
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刘宇不仅用摄影直击现实的独特力量参与其中,更以文字细腻深刻的生命体验表达了他的人文观照。他的“武汉手记”包含了多重的社会意义,更富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成为记录那一段特殊历史的真实文本。我非常欣喜地得知刘宇的新书即将出版。摄影人的创作一定是跟他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阅历一致的,刘宇没有将以往拍摄的照片简单堆砌,而是将时代背景和个人体验结合起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摄影人的成长故事。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吸收摄影创作的营养,也可以触摸他和他们那一代人共同走过的岁月。
在我认识的摄影人中,有许多曾是工人、农民、士兵、学生……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让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摄影记者。从那时起,他们的创作也紧紧与时代联系在一起,每个人的时光细如溪流,汇聚起来浩瀚如海。
如今,他们多数已经年过花甲,陆续退出了工作岗位,也终于有了难得的闲暇时间。刘宇交上了一份用时间积累的生命厚度完成的期末考试答卷,我也希望更多的老摄影家在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之余,梳理以往的作品,总结拍摄的经验,分享人生的感悟。这不仅是个人经历的回望,同时也将成为记录中国社会进程和摄影发展的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