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发展科创金融的对策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银行,科创,金融
  • 发布时间:2023-10-27 21:10

  武安华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科创企业需要金融助力解决长期以来的融资难题。中小银行与科创企业适配性强,是发展科创金融的主力军,应不断提升科创金融专业化服务能力,重点聚焦普惠性科创金融,探索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中小银行科创金融发展现状

  优化组织机制

  部分中小银行设立专营体系。依据科创企业区域集中度高、信贷管理专业性强等特点,优化科创金融组织架构,在总行层面设立事业部或中心,在分支行层面设立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例如,北京银行成立总行科技创新金融中心,并设立23家科技特色支行。

  部分中小银行致力于优化管理机制。包括构建行业研究、客户、渠道、产品、风控、人才队伍等标准化体系;加强科创金融专业审批团队建设,形成差异化审批管理模式。力求把握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规律与资金管理方法,看懂行业趋势、明晰产业关键和客户痛点,从而丰富科创金融内涵,结合企业实际提供综合资金管理方案,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例如,郑州银行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地方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致力于打造政策性、专业化、特色化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制定发展战略

  部分中小银行结合国家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科创金融发展作为全行重要发展战略。一方面,制定服务“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专项方案,建立企业服务“快车道”,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科创企业贷款余额、有贷款户数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加强对支小再贷款额度的动态调整,将低成本资金的政策红利传导至科创企业,并通过减免信贷融资各环节收费,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例如,江苏银行2021年末的科创企业户数和贷款余额在江苏省内持续保持第一,服务科技型企业逾1.1万家,贷款余额逾1200亿元,实现省内高科技企业“三分之一有合作、六分之一有贷款”,“专精特新”企业“二分之一有服务、四分之一有授信”。

  推动产品创新

  一方面,持续完善涵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部分中小银行围绕科创企业成长各个阶段,迭代升级研发资金贷款、投贷联动认股权(期权宝)等创新产品和服务方案,为更多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股债融合支持。由地方政府部门承担部分损失补偿的科技贷已成为众多中小银行的主导产品,实现了批量增长。重点支持“主要产品或服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为其发放用于短期生产经营的周转资金。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科创企业不必提供全额实物资产抵押,银行更加注重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科技含量,精准识别有技术、有市场、团队好但实物资产少的科创企业,实现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三方共赢。

  另一方面,提供综合性产品支持。部分中小银行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卡脖子企业等重点客群,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覆盖面。结合科创企业纳税申报数据,创新线上面签、电子授权等科技手段,推出税贷等线上科技贷产品,批量服务科创企业。例如,上海银行聚焦科创金融,贯彻“智慧金融、专业服务”理念,以开放的理念连接政府、园区、科研院所,创新产品、载体和模式,提供高于信贷、不止于金融的综合服务。

  探索服务模式

  深化投贷联动。部分中小银行基于自身实际,突破传统信贷模式,加强与各类风投、私募基金、券商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探索“银行+投行”“股权+债权”“孵化+产业”服务模式,坚持“融资+融智”“同业+跨界”“股债贷一体化”经营策略,更好地满足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

  探索多方合作机制。部分中小银行依托政府科技部门、高校、科技园区等渠道,深化产学研合作,以联合创新中心、科创金融实验室等方式,从产品、机制等方面推动科创金融服务向外延伸;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全链条的科技孵化投融资体系,强化众创空间、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标准化服务,通过市场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将双创的触角融入高校、深入园区、带动市县。

  中小银行科创金融发展中的痛点

  科创企业专业性较强,拥有一定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需求与其他中小企业存在一定差异,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银行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机制建设、产品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痛点,金融供给无法完全匹配科创企业的需求。

  专业化能力不足

  中小银行在观念上还是更多地把科创企业作为普通中小企业对待,在信贷政策、审批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与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不匹配。投研能力不强,对科创企业发展优势、发展特点和发展模式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判断科创企业发展前景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有效手段。

  服务模式单一,主要聚焦于企业融资,综合性服务能力不强。多数中小银行未设立专营机构,部分中小银行虽然设立了专营机构,但授权有限,在科创金融服务方面难以取得较大突破。

  发展科创金融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中小银行普遍缺乏专业科创金融专业队伍,尤其是缺乏专业审批队伍,不足以支持科创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中小银行绩效考核多基于短期行为,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尽职免责不易落实,不良贷款容忍度也不像普惠金融那样明确。

  产品针对性不强

  科创企业内涵丰富,行业类型较多,发展差异较大,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金融需求存在巨大差异。中小银行科创金融产品多为改造、复制服务其他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并未考虑科创企业自身的特性;金融服务更多地在企业成熟期介入,对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产品线不完善,不能形成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链;产品期限也无法匹配科创企业需求,中长期信贷投放不足,缺乏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科创企业的技术、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占比相对高,能够抵押的资产如房产、地产、设备等较少,中小银行在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

  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科创企业以“人”为中心,大多具有高技术、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和轻资产的特征,研发周期长、技术风险大、经营管理不完善,经营发展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缺乏正规的财务报表,短期内会存在收入下降或亏损情况。在信贷准入上,中小银行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较为敏感,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性较强,导致很多企业难以入围,纯信用产品尤其不足。在授信流程上,中小银行对科创企业的授信业务仍参照传统企业信贷流程执行,风险管理手段单一,缺乏针对科创金融的风控措施。

  中小银行科创金融发展的对策

  中小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出区位竞争优势,不断构建发展科创金融的差异化能力,优化科创金融服务长效机制,努力打通科创金融“痛点”“堵点”,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

  完善专业机构体系。发挥地方中小银行在本地决策链条短、反应机制快的优势,聚焦全行资源,建立专营机构,俯下身子、贴近市场,发现和挖掘科创企业的真实金融需求,提升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例如,单列信贷规模,将科创企业纳入优先支持的领域;积极对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绿色技术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等,为其提供授信与非授信、金融与非金融综合服务。

  优化考核机制。建立单独的贷款定价机制,实施专门的资金成本核算方法,降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采取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款方式,依法合规延长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加强对有影响力的重点头部企业的中长期金融支持;参照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比如科创企业不良贷款率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

  加强科技赋能。推动以数据驱动的科创金融发展,发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科创企业营销、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相对标准化的科创企业评估模型;建立科创企业数据库,优化信贷审批、贷后管理流程,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精准度,突破科创金融服务存在的短板。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开发特色金融产品。结合本地科创企业的发展特点和行业特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授信延伸和批量服务,在供应链上准确识别科创企业交易活动,基于“交易”而不是“主体”给予融资,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积极发展知识产权金融业务,推行纯知识产权质押模式,运用金融科技提升知识产权质押办理效率。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让“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解决科创企业发展瓶颈。拓展科创人才金融服务,加强针对科研人员、科技型企业家、“双创”重点群体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

  完善全周期产品体系。完善科创企业分层分类管理体系,打造多梯度的客户培育机制。帮助初创期企业获得首贷,综合运用多方资源和评价信息,积极开发弱抵押、弱担保、风险分担及补偿类贷款;推动实行贷款按月付息、到期还本、随借随还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还款压力。加强对成长期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融资支持,使其存量融资得到接续,探索供应链金融融资;合理扩大外部投贷联动业务规模,并逐步提升覆盖面。保障成熟期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创新综合类金融产品,打通多类型融资渠道,为其提供上市规划、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综合性服务。

  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发展普惠性科创金融。精准支持薄弱环节,降低信贷准入门槛,提高科创企业的获贷率,推动科创企业贷款余额、户数在企业贷款余额、户数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信用贷款占比逐步提升。更多关注科创企业技术先进性、管理团队稳定性、专利质量、基金和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情况,给予企业首次信贷支持,成为企业的首贷银行。运用税收、专利、政府性奖补等信用信息,开发设计与企业相匹配的信用产品;加强与科技园区合作,探索开展园区整体授信,通过线上科技赋能、线下搭建产融合作平台两种方式,运用“平台+名单”的模式,组织开展金融服务进园区、促对接活动,逐户对接解决融资问题。

  深度经营科创生态圈。提升投贷联动成效,采取“外部投贷联动”方式,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提供授信支持;以“股权+债权”的方式帮助科创企业跨越融资“断点”,推动金融服务在科创企业生命周期中前移。资产管理计划应积极投资未上市科创企业股权及其收益权在内的权益类资产,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综合利用好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资源。加速科创金融服务迭代,整合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多方资源,构建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专精特”新等领域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生态。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创新风险管控模式。建立与科创企业研发、生产、服务等相配套的风险评估、授信审批和贷后管理机制,重点关注科创企业的实控人与核心团队实力、产品与技术竞争力、商业模式与市场前景等软信息,探索将科创企业高管人员、研发人员等关键岗位的人才信息作为授信评审要素,形成相对完善的科创企业风险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科创金融风控领域的应用,探索更为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和标准,提高客户识别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

  完善外部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补贴、风险补偿基金等的支持手段,形成程序规范、高效便捷、风险共担的保障体系。积极与地方政府、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合作,引入多渠道、各类型资金参与,收益分享、风险分担,有效缓释信贷风险。适当提高担保机构风险容忍度,探索完善科创金融再担保机制,扩大融资担保规模。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杨生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