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一座小博物馆的“出圈”之路:城阳博物馆
- 来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博物馆,城阳,探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28 14:32
文 本刊记者 黄元晖
历史的厚重在博物馆有了实感。
提前7日开售的门票3秒售罄,日日达到人流量巅峰;一件“网红”文物前簇拥百人,只为一睹风采;“丑萌”的文创产品火爆全网,社交软件争相打卡……如今,文博游已成为假日出行必选,逛博物馆蔚然成风。
城阳区博物馆,一座2021年才建馆的“新朋友”,理想的接客人数在每日800人左右。而就在今年夏天,城阳区博物馆爆火出圈,一天内人流量高达近2000人。从占地只有8000平的区级博物馆,到现在口口相传的“宝藏打卡地”,城阳区博物馆凭何俘获游客心?
循迹探史 细数千年
走进城阳区博物馆“城阳山海间”展厅,难免被展厅内高级且精妙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796件文物铺陈有序,展柜中的青铜器在灯光的照耀下,彷佛在低语走过的千年风云,静静看着城阳这座小城的成长。
城阳博物馆历史陈列以“城阳山海间”为展览主题,分为远古的先民、齐国的重要边镇、汉代不其城、千年的流风余韵四个部分。展厅首次将实物和文献学相结合,采用“物语”的形式,主题鲜明,脉络完整地全面展示了今城阳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民国这段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在距今4000多年前,城阳吹拂着东夷文化之风。据古籍记载,上古时期东方民族被称为“夷”。城阳凭借着依山傍海的地理优势,与其他远古时期文化共同创造了悠久璀璨的华夏史前文明。在这里,也陈列了城阳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凤鸟为造型的保存极好的红陶鬶。这个来自新石器时代的“老朋友”于2021年出土,恰巧这一年城阳区博物馆建馆成立,二者冥冥中的缘分也让游
客欣赏到了来自千年前的先民智慧。3000年前,历史进入春秋战国的争霸时代。今天的城阳,当时归属齐国即墨邑。在城阳区夏庄财贝沟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等文物都证实了这座边镇在齐国的重要性。在城阳地区陆续发现的大量齐国铸币,也说明了齐国货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2000年前,历史深处走来了不其城。西汉时期,城阳地区为琅琊郡地,汉武帝东巡海疆,建立不其城,为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其城建立八百年,虽几经波折,却始终保持了文化的传承,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铸就了灿烂的不其文化。
城阳,距今1000多年来的文化与生活彼此交融。从魏晋到隋唐宋元时期,朝代更迭,战乱繁多,不同的文化思根在此地竞相发展,无数文人墨客在斯处独领风骚。王吉和房凤两位经学大家在城阳留下了浓厚的文学气息;民间理学家胡峄阳精研《周易》,在城阳治学授徒。
从“龙山文化时期”的文明曙光,到“齐之边镇”的海疆守望;从“汉代不其”的东方之城,到“流风余韵”的千年畅想,数千年的历史风云孕育滋养着这方水土,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从“太阳神鸟”的图腾崇拜,跨越千年,到今天“山海之间”的阳光城阳,守正创新、塑形铸魂,这是城阳博物馆陈列的主题,更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充满活力的小城。
小馆策大展
今年暑期,城阳区博物馆彻底火出了圈。原定8月18日结束的“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因为太过火爆,在展览结束前一周发布了延展消息,将这场展延长到8月31日。
敦煌壁画,以独特深远的历史内涵和顶级东方艺术美学,形成了一个比肩“三星堆”、“故宫博物院”的天花板级文化IP。无论是敦煌游,还是以敦煌为主题的沉浸式文旅体验,都受到广泛关注。敦煌石窟的联名,即便是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也“受宠若惊”。这也是山东省内首次获得敦煌研究院授权的展览。
谈到策展的不易,城阳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韩丹妮告诉记者,不止游客感到惊讶,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敢相信。“我们馆长对于文物保护认真严谨的态度和不辞辛苦一遍遍的奔波打动了敦煌研究院。”
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分管领导及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于2022年7月份赴敦煌研究院对接展览的合作事宜,经过馆际间的友好协商与沟通,与敦煌研究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于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城阳区博物馆举办敦煌石窟艺术特展。
韩丹妮告诉记者,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空气湿度的差异,要展览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纸质文物可谓是万分小心。布展过程中启用了专业展柜的恒温恒湿机,同时利用专业设备对灯光照明进行了调整,以确保符合文物的存放条件。除一般展品外,敦煌1:1复原洞窟的搭建专业性极高,需要场地的完美调度和人员的合理安排,才能使两个特级洞窟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敦煌输出的壁画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敦煌壁画素材繁多,精彩绝伦者不胜枚举。怎样选出最贴合展览内容、最具代表性、最精华出彩的壁画也是博物馆工作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城阳区博物馆工作人员翻阅大量资料,对敦煌壁画从内容、年代、含义、色彩、知名度等全方面进行学习和整理,结合敦煌研究院各位专家老师的建议,最终选定了本次展出的30件输出壁画:它们中有大众耳熟能详的《鹿王本生图》、线描艺术代表——《千手千眼观音》、佛家经典——《舍身饲虎》、敦煌经典文创原型——《伎乐天反弹琵琶》……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此敦煌》取得了圆满成功。城阳区博物馆平时工作日的客流大约为100人,周末大概是300多人。据统计,在敦煌石窟艺术特展期间,人流量单日最高达到将近2000人,合计总人数超6万人。
打造智慧博物馆
近年来,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已逐渐从以往的实地观展转向“知识获取”。获取的手段不再局限于PC端,人们已经习惯通过微信、小程序、抖音等多种移动端平台来了解博物馆。知识属性也从最原始的简单图文升级到视频、音频、AR、VR等全介质。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博物馆逐渐从单一的实体形态向具有完整智能生态系统的智慧博物馆方向发展。
“不仅线下展览用心、出力,馆内的数字云展厅做得也是一等一的好。”韩丹妮说,要做就要做好。在着手打造数字云展厅时,不少人认为线上展随便“糊弄”就好。城阳区博物馆偏偏“反其道而行”,将虚拟展厅做得精致、逼真,给了游客身临其境的感觉。“线上看好了,才会想来线下看。”
为了实现“打造‘永不落幕’博物馆”,城阳区博物馆利用VR(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搭建包含公告资讯、文物展览详情、智能语音讲解、线上预约参观、活动报名等传统功能,以及720°VR全景看展、文物三维全景展示、AR增强现实互动等热门功能的虚拟数字展厅和数字博物馆。
城阳区博物馆在场馆中还采用元宇宙沉浸式综合展示技术,旨在将多元化展示技术手段进行高还原度的整合,从而结合环境及场景,达成沉浸式元宇宙还原的综合展示手法。
在将近20m*4m的墙面,依据史料创作并绘制汉代不其城的街景建筑,同时运用大范围投影融合技术、画面精准对位技术及三维动画展示技术,将汉代不其城中百姓、官吏及军队等生活的百态淋漓尽致展示,其中场景人物角色达150多人,设计独立的动作与互动动画,让人们极具沉浸式地感受到不其城的一天的景象。另外整个沉浸式展示空间配合汉代不其城的实体模型,让观众对于汉代不其城有多维度的感官体验。
在“法显归来”的展厅中,讲述了东晋高僧法显西行求法,寻海东归后在不其城翻译佛经、并以亲身经历弘扬佛法的故事。城阳区博物馆对幻影成像全息展示技术、背景LED内容展示墙、人物雕塑及三维动画展示技术进行整合,以华丽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故事内容吸引观众驻足,深刻理解这段历史传奇。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昨天和明天、历史和未来,在这里相逢。从“城阳山海间”到“只此敦煌”,这些惊喜已然成为过去。“今年过年期间,我们会办一个小展进行过渡。”谈到下一步的规划,韩丹妮表示在明年的五月份左右,城阳区博物馆将再度推出“重磅炸弹”。城阳区博物馆表示,未来,要讲好博物馆故事,走好文化自信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