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20周年纪念

  文/曾翔龙

  当你看到飞鸟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的时候,你是否会羡慕它们可以摆脱重力的束缚?当你仰望头顶那片璀璨星空的时候,又是否会想去看看天的外面是什么?或许,去探寻无垠宇宙的愿望本就深刻于人类的基因中,从古至今,人类坚信,早晚有一天能飞越天际,遨游九霄……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飞上太空。他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研究测试工作后,乘坐返回舱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星月遐想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向往飞向太空,遨游宇宙。大家应该很早就听说过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在夏日傍晚,吃着水果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你应该也想象过玉兔捣药和吴刚砍伐月桂树的场景吧?事实上,在1972年出土于河南的一件东汉时期的石臼上,就画有玉兔捣药的图案,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憧憬飞到月亮上看一看了。

  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曾创作过一首名叫《天问》的长诗。在诗中,他问到诸如“白天是亮的而夜晚却变成暗的,这是为什么”“天与地在哪里交会”“黄道十二宫如何划分”等问题。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等事物现象的好奇发问。你是不是也问过爸爸妈妈同样的问题呢?

  此外,被誉为“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的敦煌莫高窟历时千余年,经历朝代更迭,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壁画上不断呈现。或许,我们的祖先同我们一样,一直梦想着能够在九天翱翔吧。当你去莫高窟游览的时候,在惊叹古人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可以体味一下古人对飞天的遐想。

  孜孜以求

  作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我们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对着天空想象,无数人为探索天穹做出了努力甚至牺牲。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名叫陶成道的浙江金华人,他曾被朱元璋封为万户,所以他有一个广为熟知的名字——万户。万户飞天的故事广泛流传,陶成道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一位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美国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20世纪70年代,为了纪念世界航天始祖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明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都处于停滞阶段,直到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年4月,我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开始。在老一辈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正是在那段中国航天创业时期积累的技术,为后来的神舟问天奠定了基础。

  神舟腾飞

  1983年,杨利伟高中毕业,正好赶上空军招飞行员。那年,他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与蓝天结下不解之缘。1993年年初,杨利伟在妻子张玉梅的理解和支持下,来到驻川航空兵某团,用了两年多时间,他学完了歼击机的基础科目,掌握了全部技能。到1996年为止,他总共安全飞行1350小时,成为一名优秀的“全天候”歼击机飞行员。

  随后,他通过层层选拔进入航天员大队。从飞行员到航天员需要一个巨大的转变,其间的艰难曲折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首先要闯过的就是航天科学的基础理论学习关,仅一本《载人航天工程基础》,就有足足600页。对习惯了长期户外训练和飞行的飞行员们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闯过航天基础理论学习这道关,挑战生理极限的体能训练和航天模拟环境训练又开始了。每一项训练都称得上是“魔鬼训练”:在俄罗斯的加加林宇航训练中心,杨利伟和战友第一次登上由一架伊尔-76型运输机改装的失重模拟飞机进行失重训练。云海中,飞机连续俯冲、拉起……让他们反复经受失重条件下的适应考验。在国内,即便是在炎热的盛夏,他和战友也要穿上保暖内衣和厚重的航天服在模拟器内进行训练,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设身处地地想一下,拥有飞天梦的你是否可以经受住这些考验呢?

  1999年至2002年,我国进行了神舟一号至四号的无人飞船发射任务,对航天测控网、微重力条件下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受控返回技术进行了验证,为后来的载人飞行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试验数据。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0,9,8,7……”零号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响彻发射场。听到“4”的时候,杨利伟下意识地举起了右手,冲着摄像头的方向庄严敬了一个军礼。“这是飞行程序中没有安排的。”他说,“但在那个万众瞩目的神圣时刻,只有敬礼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3,2,1,点火!”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托举下腾空而起。在火箭加速上升的过程中,杨利伟刚开始感觉良好,但很快,他就遇到了火箭急剧抖动的麻烦,而且身体与火箭产生了共振。此前,他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幸运的是,他安稳度过了这次危机。经过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航天员在以后的飞行任务中再没遇到过此类情况。

  进入太空,看到蔚蓝的地球,杨利伟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并把日志举到摄像头前,与全国人民一起分享激动的心情。这一刻属于杨利伟,也属于幕后上千家相关院所的无数科研人员,更属于千年来勇敢追梦的中国人!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陈冬、刘洋和蔡旭哲3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中国离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越来越近。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今天的我们正见证着诸多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乘坐着万户幻想的大火箭去看一看有玉兔捣药的月亮,去实现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动人场景,去回答屈原《天问》中的终极疑问……

  向着头顶那片深蓝,我们注定不会止步,无数科研工作者将引领我们去探寻更美更远的星辰大海,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这或许亦是我们的祖先传递给我们的一份珍贵财富。也许有一天,不懈努力的你也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为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道路增添一份光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