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亿元融资投入物流,苏宁还不想退场

  • 来源:电脑报
  • 关键字:融资,物流,苏宁
  • 发布时间:2023-11-10 13:27

  Shoot

  外部融资进场

  走了许久下坡路的苏宁又一次获得喘息的机会。

  近日,中信信托官方发公告称,其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融)协同实施的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易购)纾困项目正式落地,项目预计期限为十年,规模上限为50 亿元。由于中信集团持有中国华融26.46% 股份,是其第一大股东,所以这两位“白衣骑士”实际上均为中信系企业。

  首期资金据称已经部分到账,昔日家电零售巨头苏宁早已经在8 月末就迫不及待地官宣过这一消息。

  在苏宁官方口径中,中国华融将通过中信信托设立的信托计划,提供在建物流项目纾困资金不超过人民币15.49 亿元,合作期限为六年。这笔资金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完善、盘活物流资产,还能用于支持公司日常经营发展,给被欠薪的员工发放工资,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实际上,中信集团这次的纾困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对于资金的管理称得上严格。具体来看,中信信托的信托结构意味着对投入资金的定向使用,以及对标的项目公司的股权隔离,能够保证纾困资金的安全退出;中国华融的作用在于投入资金后对标的项目公司的管理参与,比如确保首期纾困资金有效应用于苏宁易购旗下的绍兴、杭州、南京及成都物流园项目;而所有的资金托管都会放在中信银行,去向也更透明。

  当然,比起苏宁背负的债务,这笔15.49 亿元的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截至今年上半年,苏宁易购资产负债率仍高达90.69%,短期债务缺口达445.9亿元,光是供应商款项和短期借款等就已有346.1 亿元高额违约,“苏宁系”整体债务规模更是一度超过2000 亿元。

  那么,这次融资重点关注的、在苏宁高速扩张时期揽下的重资产业务物流,能否成为苏宁缓解债务危机的关键?

  苏宁带不动物流

  有证券分析师指出,从近几年几个深陷债务危机的大公司案例来看,大规模流动性危机其实都意味着企业所有资产都已经撑到极限,“苏宁不仅要卖能卖出的一切资产,收缩规模,还要继续在现有的业务上找钱。而物流从资产角度和业务角度来看都很重要”。

  苏宁物流其实是与“苏宁易购”同年创办,采访中,业内人士大多认为苏宁系内还算比较“值钱”的业务一是金融,二是物流。但相比于京东物流、顺丰等同业巨头们,苏宁物流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实在难以望其项背。苏宁物流一个重投入项目,有别于菜鸟物流的“联盟”模式,其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投入完全成正比。2012 年,苏宁增发120 亿元融资,重点投向物流建设,同时其物流业务独立为新的物流公司;2016 年,苏宁物流仓储面积达到583 万平方米时,又斥资30 亿元将在五六线城市布局完整的天天快递收入麾下。彼时,苏宁物流规模上其实是领先于京东等同行的。

  然而三年前苏宁流动性危机暴露后,母公司资金流吃紧,苏宁物流在第三方业务扩展过程中慢慢落后于其他平台,天天快递也屡屡陷入亏损,逐渐成为累赘。

  如今苏宁物流大部分仓储还是自用,第三方物流服务营收规模较小且增长缓慢。最新数据显示,苏宁物流仓库网络的总面积约为1000 万平方米,而同期京东物流仓储总面积约2100 万平方米,是苏宁物流的两倍多。

  重庆渝中区某家电供货商表示,通过苏宁售卖的商品虽然可以选择苏宁快递,但自己更愿意选择其他物流品牌发货,比如京东物流或是通达系快递。苏宁物流阵地失守的窘境可见一斑。

  砍掉物流业务为上?

  想依靠外部输血让苏宁物流业务重整旗鼓,恐怕比想象中更花钱。以苏宁物流对标的京东物流为例,仅今年上半年,京东物流的营业成本就已经达到727 亿元,苏宁又有多少“弹药”能打破现有快递格局?

  “投资方可能看好物流资产,而不是真的要加强物流的运营。”前述分析师解释,通过对物流资产“投资开发—招商运营—基金运作”的模式,说不定会获得比单纯电商物流更高的收益,也就是把物流地产、供应链仓储物业等转卖给第三方。

  如果是这样,那么苏宁确实可以通过这一方法“砍掉”自己无力维持的业务,最大程度降低经营成本,但是否能提升主业经营利润也就是自我造血能力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