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大有可为,亟需注重投资“陪伴”
- 来源:金融理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财富,管理,投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1-17 14:33
资管行业过去在中国有很快的发展,当然也经历了一些调整,特别是资管新规推出后,不同子行业在过去一两年当中出现了一些分化。尤其是今年,在银行理财领域,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引发了一些市场关注以及我们后续对未来的预测。所以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谈一下财富管理行业。
从过去的发展来看,财富管理显示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从公募基金,再到银行理财,过去的十几年中规模增长非常快,并且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需求端,居民、企业财富的积累促使财富管理的需求持续提升,老百姓的财富管理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是第一个动能。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愿意向财富管理行业发展。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理财子公司,是因为传统间接融资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有越来越多的约束,原有模式赚钱越来越辛苦。而这是由于息差在不断收窄,风险还在上升。同时,资管的约束导致资本消耗,传统业务卷出新高度,这说明传统业务已经到了一个饱和的边界。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机构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肯定要做轻资本业务、受息差收窄比较小的业务,以及不产生直接风险的业务,资管或财富管理业务是最符合这个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提高ROE,因为这块业务不需要资本带来收入增长,对修复银行估值也有好处。很多上市的银行都在强调财富管理业务是转型的重点方向,给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从整个国家发展的背景来讲,由于财富管理业务和资本市场相关、和直接融资市场相关,因此资管市场仍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点。
党的二十大也提到金融,首先,是完善现有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的保障体制,近期全国人大将要通过《金融稳定法》;其次,是要把所有金融业务纳入到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前两块都是讲规范,最后,这就是讲发展,未来要做好资本市场业务。当然这个发展方向不意味着银行没有机会,只是业务的重心发生变化,银行也有理财子公司和财富管理平台。
过去,财富管理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从原来很小的规模到目前100 万亿以上的规模,我认为未来规模可能会更大,因为这是由底层逻辑推动的。所以不管资管新规怎么规范这个行业,供求关系决定着这个行业会持续地发展。
接下来我简单讲一下未来财富管理行业的几大趋势。
第一,财富管理行业规模还要再扩大。虽然与过去相比规模是有所增加,但从中国金融机构整体来看,还是不够大。因为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大概在350 万亿以上,资管行业规模刚过100 万亿,如果与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较,我们资管规模的占比显然是不够的。在美国,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规模可能超过商业银行。国内的投资机构如果做到跟商业银行规模相当,意味着至少可以做到300 万亿。同时,行业可能会分化,不同行业发展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大家会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去寻找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
第二,细分市场将出现新的机会。当财富管理行业从原来的高净值客户向长尾客户扩展过程中,可能会形成新的业务发展机遇,包括个人养老市场,还有现在特别热衷提到的“新市民”概念。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在今年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养老市场。养老市场不仅提供银行理财,还有保险、公募基金等相应的产品。对银行来说,由于每个人只有一个账户,个人养老账号当中资金积累有限,银行还要为客户免一些费用,因此短期内没有太直接的回报,但银行对这个“东西”却是疯狂哄抢。因为这是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市场。首先它是一个重要的资助,从其他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来看,养老金是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来源,或者说它在整个金融市场当中的占比非常高。中国现在一人一个账户,每年存入1.2 万元,如果持续积累很多年,也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长期市场。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围绕着客户探索相应的服务体系和平台等等,可探索的空间很大。
第三,行业的分工与合作会变得更加成熟。一个完整的生态从销售再到产品设计,再到投资,涉及到不同的环节,而不同的环节理论上来讲既可以由一个机构来完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机构来完成。尤其在我们现在这样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金融市场当中,现在更多机构开始在细分市场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专业化能力,然后和其他机构一起合作,提升整个系统的效率。
第四,在数字化加速的过程中,科技能力比较强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去打造大型财富管理平台,把不同专业服务、不同机构的专业服务嵌到一个场景当中,并根据不同类型客户需求主体去打造不同类型的平台。
最后,是投资者的教育和陪伴。今年股票市场波动较大,公募基金的购买者有多年的经验,比较成熟,他们的赎回没有在市场上引起比较大的关注,但银行的两拨回撤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而且最近这一波还引发债券市场的波动,甚至债券市场风险要开始超过股票市场。这种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资管转型过程中,产品已经实现了转型,但投资人的理念没有转型,出现脱节。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才只是银行理财的开始,这个过程一定伴随着投资者理念的逐步转化。
金融机构需要自身不断完善,同时也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加入,共同促进投资者投资理念转变,为整个银行理财、资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