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开放创新生态:理念、路径与措施

  胡再勇

  【内容提要】我国应在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坚持以开放、互惠、共享的理念来构建开放创新生态,通过设计好政策、平台,打造好服务体系、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相关创新要素参与的路径来建设开放创新生态,必须统筹中央、地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不同创新元素的作用和利益,围绕这些参与方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促进开放创新生态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开放创新生态;理念;路径;政策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为此,提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战略布局,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现了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决心,也为我国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该如何构建?其具体实施路径是什么?该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这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首先分析开放创新生态的内涵,并讨论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意义;其次分析我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应秉持的理念,进而分析我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开放创新生态的实施路径;最后分析我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中国路径和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开放创新生态的内涵

  开放创新生态由开放、创新和生态三个词构成,其中开放和创新是定语,而生态是核心词汇,开放创新对生态进行了修饰和限定。开放一般指的是对外开放,而在广义含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创新指的是创造新的或者革新,以新见解为导向,出于满足社会需要等而改进或者创造新的事物。生态本意指的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或者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进一步可以阐释为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现象。在开放创新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国内外创新者(团体)之间、国内外创新者(团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现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开放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本和技术基础。通过开放,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交流和互换,最大程度上提升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当今时代,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使得创新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特点。创新组织呈现网络化、专业化,而创新链则呈现区域化、跨国界特征。a一个国家只有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开放创新生态,打破阻扰人才、技术流动的壁垒,才能提升科技创新活力,积聚全球创新要素,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创新链,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

  二、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意义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无论对于我国科技、经济、国家安全还是推进全球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科技领域,我国正积极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是完善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聚集国内外创新要素,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率配置,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的突破,杜绝关键技术、产品被卡脖子现象。同建立新型举国体制一起,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也是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部署,有利于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经济领域,我国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举措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有利于聚集全球创新要素,并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交流和互换,本身就构成我国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部分。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有利于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进而通过产品、服务的创新促进内需扩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有利于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安全领域,我国坚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b而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则能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无论是传统安全,如军事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还是非传统安全,如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环境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都依赖于相关领域创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全球治理领域,既有的全球治理架构难以适应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增加,再加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分化严重,逆全球化盛行,保守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衍生出气候行动失败、极端天气、粮食危机、能源安全、网络安全威胁、传染性疾病传播等全球风险和危机。c应对全球治理领域中的风险和危机,除了需要各国一道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外,还有赖于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推进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增加粮食生产、消除传染性疾病等领域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有利于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中国理念

  当前我国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融入全球创新链程度不够,开放创新生态形态不够丰富,创新要素流畅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必须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坚持以开放、互惠、共享的中国理念来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开放是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速度加快的时代,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以开放凝聚创新要素,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才能更有效率地促进创新。

  互惠是创新合作的经济基础,无论是哪种开放创新生态形式,只有是互惠的,相关参与方都实现自身合理的利益诉求,这种生态才是健康的,也才是可持续的。

  共享是开放创新生态的基本属性,无论是阶段性创新成果还是最终创新成果在参与方之间共享,是开放创新生态发展存续的内在要求。此外,由于技术迭代时间的加速,创新成果适时对外共享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共同进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开放创新政策,打造互惠、共享的国际科学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要素流通汇集、创新成果共享的开放创新生态。

  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中国路径

  我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需采取由上而下,各方共同参与的路径,简言之就是应采取政府顶层规划,设计好政策、平台,打造好服务体系、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相关创新要素参与共建开放创新生态。

  一是要建立高水平开放型创新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建立新型举国创新体制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战略举措。应基于中国国情,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点,在避免传统举国体制计划经济僵化弊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顶层设计,统筹国家、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作用及利益,破除阻碍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建设的制度藩篱。推进制度型开放,扩大科技创新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的开放。充分借鉴已有经验和国际标准,实施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突破性配置政策。以全球视野完善国际创新合作格局,推进政府间的制度性合作。

  二是构建各种形式的开放创新生态合作平台。领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构建各种形式的开放创新生态合作网络和平台。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的作用,引进行业国际领军人才,建立领先的国际创新实验基地、联合技术开发平台、技术转化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发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上的优势,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构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平台、科技园区、数据共享平台等。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推进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创新合作平台。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基于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高水平开放创新中心和高端人才基地,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技术等创新元素流入,构建高端开放创新生态。

  三是打造好一流的开放创新生态服务体系。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离不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服务体系,以及促进创新人才顺畅流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成果顺畅转化的全过程高效优质服务。建立高效科技成果转移转让体制机制,如建立国际化专业科技评估机构和国际化科技拍卖机构,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以及创新成果的合理高效转移转让。建设高效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从创业孵化器到加速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服务于实体经济。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中介和机构,服务于开放创新生态构建、创新成果转移转让和创业全流程。d

  四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需要一流的营商环境支撑,包括一流的基础设施硬件和一流的服务软件。高标准打造从环境基础设施到创新所需的硬件设备等一流的创新生态基础条件。简化行政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围绕创新元素流动、创新成果转移转让等,提供高质量服务。

  梧桐树高凤自来,只有建立好优良的、有利于创新生态发展的制度、平台、服务体系和营商环境,才能吸引一流的创新人才,进而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促进高质量发展。在有了经济条件基础上,基于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平台、服务体系和营商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开放创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并具备全球竞争力。

  五、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政策措施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离不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反过来,开放创新生态的建立也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必须统筹顶层设计、地方实践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和不同创新元素的作用,因此,应该围绕这些参与方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促进开放创新生态的形成和发展。

  顶层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开放创新生态的建立和发展:一是从全局出发考虑,实施国家级开放创新生态区规划,结合国家重要创新领域规划和地区申报意愿,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施国家级开放创新生态区,各个地区的国家级开放创新生态区应基于自身条件和环境关注于特定的创新领域,避免不必要重复建设和内部竞争浪费资源。对于国家级开放创新生态区,应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包括一定期限的优惠融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相关设备(实验器材)进口、创新科技产品出口等的关税免除或者优惠政策,国际顶级人才引进国家补贴政策等。二是充分借鉴已有经验和国际通行标准,国家级开放创新生态区应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积极吸纳国内外顶尖专家参与研发工作,并实施报酬与科研成果挂钩的薪资制度,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应着重于与创新性、前沿性挂钩。三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法律法规、行业技术标准、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规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四是加强国家间的创新合作,通过政府引领,充分发挥各国的创新生态优势,强强联合,构建跨国创新生态网络和创新生态链,或者构建区域次区域创新生态园区。

  地方创新实践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可以大力推进地方基础设施、科技、经济发展,民生和生态环境改善,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有着巨大动力来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在大力支持建好国家级开放创新生态区方面,地方政府应本着先投入,后收获的心态来积极推进建设,在硬件方面,可以提供一流基础设施和工作生活环境,在软件方面,可以通过简化压缩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提供按需定制式行政来提供一流服务。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提供有吸引力的待遇、工作环境,为创新成果转让、转化提供便利和配套服务。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规划实施省级开放创新生态区,省级开放创新生态区和国家级开放创新生态区在创新领域、功能定位上应有所不同,省级开放创新生态区在创新领域上可以围绕国家级开放创新生态区布局,譬如围绕国家级开发创新生态区创新领域展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也可以围绕各省高质量发展规划完善创新领域和功能布局。在构建国家级创新生态区和省级创新生态区时,各省需秉持一定的前瞻性,在创新生态区规划上保留未来发展空间,注重促进创新要素聚集,促进创新团队和创新群落建立,在创新成果方面既坚持高端前沿,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包容性,允许自由发挥。

  企业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主体。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无论是促进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反馈社会,企业都需要借助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来自国际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必须提升创新能力,尤其是提升行业前沿技术的创新能力。头部企业在推进创新发展的时候,往往会建立一些研究机构,包括企业在国内的研究机构、基于科研需要或者产品销售布局需要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联合研究机构,企业为促进研发效率提升,往往会将这些研发机构进行整合,并形成企业级小型开放创新生态。对于头部企业建立的小型开放创新生态中心,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并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如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建设的支出给予一定的补偿,针对企业的创新生态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建设成效好的企业可以给予奖励。地方政府还应该对企业的创新过程密切追踪,及时解决企业在创新生态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重要依托,也是开放创新生态构成元素的重要来源渠道,必须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一是发挥职称晋升、评奖、科研课题申请中科研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突出创新性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核心地位,引领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通过创新科研成果赚取收益,为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转让转化提供帮助,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基于创新科研成果创业。三是发挥基础学科研究在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当提高基础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待遇,鼓励基础学科从业人员潜下心来钻研,努力在基础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四是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积极和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或者积极承担企业的研发项目。五是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国际项目或者和国外顶级专家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前沿技术研发,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提供一定经费支持。六是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不限制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在其他单位兼职,但要规定兼职时限,不得影响本职工作。

  行业协会可以在开放创新生态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行业协会是一种非政府机构,是同行业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组织,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制定行业重大政策和发展规划、实施行业准入管理、协调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组织行业企业向政府反映共同诉求、开展培训咨询等在行业经济发展和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e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中,行业协会应主动积极参与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在对行业国际技术发展前沿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于增强行业竞争力的考虑,制定行业创新发展规划和共同的技术标准,引导企业或企业群开展相关创新性研究,利用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引进国内外人才、技术、资本,向政府反映和协助解决企业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中的困难和诉求。

  最后,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离不开创新元素,如人才、技术和制度的重要作用。对于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各级教育中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破除制约人才流动的藩篱,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应大幅提升西部地区人才的待遇。对于技术,一方面要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技术创新主体单位积极进行科技研究,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给技术合理的市场价格,在促进技术高效率配置的同时,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可以考虑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技术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制度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开放创新生态相关制度建设,打造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群落,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创新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共建开放创新生态,建立人才引进制度持续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加入开放创新生态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创新项目“美国对华战略转型下的中美经贸关系与中美关系研究”(项目编号:3162019ZYKA0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a 李辉、赵宏伟:《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载《光明日报》,2023年1月19日,第16版。

  b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c 胡再勇:《全球经济领域新兴风险及中国对策》,载《国家治理周刊》,2022年第15期,第38—44页。

  d 李辉、赵宏伟:《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载《光明日报》,2023年1月19日,第16版。

  e 刘香、张剑渝:《如何更好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载《光明日报》,2015年04月01日,第7版。

  (截稿:2023年2月 责编:季哲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