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立体声是如何录制的?

  • 来源:信息化视听
  • 关键字:立体声,录制,音乐
  • 发布时间:2023-12-26 19:20

  文/曲璐

  1901年,一位名叫 Berthold Laufer 的先生代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NH)来到中国考察,并用蜡筒录音机记录下了当时的中国戏曲和民间音乐。

  他在工作笔记中这样写道:“我请来了演员和乐队,让他们在剧院的舞台上演出。我用了两台蜡筒录音机,同时进行录音,一台用来录乐队,另一台用来录演唱。这样两个蜡筒就是一对。录演唱的蜡筒编号为28-52,对应的录乐队的蜡筒编号就是 28a-52a。”

  带有清晰标记的蜡筒

  (如,录演唱的蜡筒是46,同时录乐队的蜡筒是46a,两个是一对)

  蜡筒录音机的大致原理是,通过一个长长的号角和连接在它末端的杠杆,把空气的震动转化成固体的震动,再使用探针(唱针)将震动记录在持续旋转的蜡筒上。也就是说,整个录音过程都是纯声学、纯机械的。当时的一个蜡筒最多只能记录 3 分钟的声音。

  上世纪初的唱片录制

  根据Berthold Laufer的工作笔记,当时录音的目的,是为了记录下这些音乐,转写成乐谱,再进行保留或者出版,并不是为了录制唱片,当时更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做立体声录音。有些学者提出一个观点:这些经过精心修复、同步后的1901年的 “双蜡筒立体声” 录音,很可能是目前发现的被保留下来的最早的立体声录音。

  而对于早已习惯了聆听成熟的立体声作品的我们而言,这些录音在听感上,依然是演唱在一边、乐队在另一边,实际上左、右声道的关联性并不大,也许还不足以称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立体声录音。

  但有趣之处就在于,录音时,两个蜡筒录音机在同一个场地中分开一段距离摆放,互有串音,同时记录,并且蜡筒被完整地、成对地保留了下来 —— 这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聆听,还会发现个别乐器(因为串音)拥有模糊的声像。也许,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偶然的立体声录音(Acc identalStereo)”。

  这批蜡筒一共 5 0 3 个, 其中1 0 3 个被保存在德国柏林音乐档案馆(Ber l i nPhon ogramm-A rchiv),400个被保存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传统音乐档案馆(The Indiana University Archives ofTraditional Music)。后者已经被印第安纳大学的媒体数字化和保存计划(MediaDigit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Initiative)进行了数字化,人们可以通过印第安纳大学的媒体收藏在线(Media CollectionsOnline)在网页上聆听,但目前还只有单声道。

  如果感兴趣的话,就去听听 “桑园会、翠屏山、战北原、黄鹤楼、五台山”等等这些来自1901年的音乐录音吧!也许,一段历史会鲜活地重现在你的眼前。

  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第一个立体声录音,是 1932年3月12号由英国人 AlanDower Blumlein 完成的。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 Blumlein 立体声拾音制式的发明人。

  当时录制的内容是由指挥家斯托克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执棒的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的作品《火之诗(Poem of Fire)》。

  在 1901年的31年后,声音已经能够先被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再被记录在黑胶唱片上。当时录音的质量,已经能够达到60dB的动态范围,10kHz的高频延展。

  我国建国后的立体声录音探索开始于1974年。根据我国立体声、环绕声录音创作的先驱者、著名录音师李大康老师的回忆,当时的立体声研究小组是由4个单位共同组建的,包括广播事业局声学所、中国唱片社(上海唱片社)、中央广播事业局控制室、以及中央广播电台文艺部。除了大康老师之外,业界前辈王苏坡老师、汪丽君老师、吴永健老师、熊国新老师、李为真老师、刘怀轩老师等,都是立体声研究小组中的重要成员。

  大康老师还清晰地记得1979年录制第一张立体声唱片时的情景,并且还保留着非常细致的工作笔记。当年录制的作品是由四大名旦之一张君秋先生演唱的京剧《苏三起解》。

  如今,立体声技术早已成熟、普及。可以说,立体声的声音作品塑造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听觉习惯。不光是立体声,早在10多年前,5.1环绕声技术就已经出现在了声音创作者的视野中。近几年,沉浸式三维声技术快速发展。

  从最早的“能有声就行”,到尽可能高保真地记录;从单一声源,到展开一个 60°的声场,再到塑造一个 360°或半球形的声音空间 ——如此看来,从188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这短短的130多年来,人类对于声音的记录和重放技术,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质的进步。

  感谢技术的进步,让录音和重放,也从单纯的记录,慢慢变成了一件带有创作属性、审美属性的事情。我们不但记录着事件,也记录着情感,又或者说,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变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