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文 设计内核与策划思维先于形式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设计,思维,形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1-20 14:08
文:董潇
2014年吴敏文和阳建勋一起在广东深圳南山区创立了超级平常设计,吴敏文说:“我们热爱生活,希望通过设计的力量去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幸福,我们用心和努力赢得了每一个客户的一致肯定。而今,我们初步探索建立了自己的设计逻辑和产品体系,使用科学有效的设计管理方法,因此也具备了不断学习和研发的能力。这就是超级平常。而惊喜和智慧都蕴藏在每一个平常的生活中,经常被我们所忽视或者忘记。新发现,重新解读,以空间为媒介来建构,让人们遇见这些平常的惊喜,也因为这些惊喜而感到更加的幸福。这是超级平常的使命。”
谈起当初进入商业设计行业,吴敏文回忆说:“其实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地方,相反我对当时商业设计流于表面的雍容华贵异常反感,其实莫名其妙转到别的行业去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本科学的是相关专业,还没毕业就已经收到几家公司的offer,让我顺其自然地走上了这条路。”2008年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吴敏文入职了一家广州专项设计shopping mall的外资设计公司,做了一年项目前期的设计策划工作,包括项目周边店铺租金调研、回报率预期、卖场动线规划、划铺逻辑等。在那个还没有移动互联网和各种app的时代,他练就了一身在项目周边厚着脸皮做田野调查的能力;虽然当时一知半解迷迷糊糊,但形式之前是设计内核的认知与策划的思维模式就开始变成吴敏文执业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从商场设计的前期策划入行,又在设计服务房地产销售的空间道具中成长,最深刻的成长历程应该是我创立了超级平常之后,接触到一位很有生活阅历和品位的客户,当时30多岁的我为他设计住宅的时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设计,绝对不可能只是流于表面功夫。设计是思考如何让人健康幸福繁衍的方式方法,描绘每个细分命题具体的形式,以及提出达成、实现该形式最合理的机制。我也慢慢从追求视觉到营造氛围,从搞定客户到服务用户,从脱离日常的宏大叙事到回归日常的幸福感。这些意识让我开始思考设计的手段只有造物?还是可以有更多元的方式,比如通过一些设计策展去讨论如何获得更充实的人生。”
吴敏文从小爱读书,现在也爱读书。他说:“学习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尤其是设计师,学会不断观察你观察不到的细节,就会变成设计灵感的源泉,这个能力很重要。我发现明明有一些完全可以启发设计师的事物就在眼前,他却视而不见,这是最可怕的,一定要培养自身发现的能力。还要有广泛的兴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克服诱惑,精研专业能力,对职业虔诚。很多人会认为入行这么久了,已经有足够的经验,这时候就会面临思想固化的问题。很多人面对过大的压力时,也会习惯地找一种模式。现在有些甲方或者设计师,最痛苦的不是没有工作,而是清楚地发现自己已经套路化了,包括有时候我们项目太多,也会发现自己进入套路了。突破这点需要从心态上去改变,把心态放轻松,一直能够去发现。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状态,要找到这种感觉。没有这种感觉,强迫自己去看书、去上课,也是没有用的。”
对于设计审美意识,超级平常一直重视“关系”而非“物质”。吴敏文解释说:“如果我设计的空间是一个地下室,那它就是一个绝对封闭的人造环境;如果我设计的是一个海边项目,那我自认为会思考自然环境给予项目的能量。但核心始终是用户,是关系逻辑,而不是物质逻辑。”
《时尚北京》对话超级平常设计创始人、创意总监 吴敏文
设计中的文化美学传播
《时尚北京》:近年,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您有什么感触?
吴敏文:传统一直都在,只要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传统的种种脉络,就会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当下的事件中来。会有什么化合作用,需要看参与各方的内在能力。《时尚北京》:您认为怎样在设计中更好地展现传播中华美学精神?
吴敏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主权的维度历史上也几易其主,但最终融合成中华民族。我们从来都善于学习和融合,不妨松弛一点,做好自己,形成自己的哲学系统。我是中国人,我做的东西,如果有价值,最终也会成为中华美学的一部分。
《时尚北京》:作为设计师,您认为在全球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应如何与世界更好地对话?是否有实例和产品可以分享。
吴敏文:我没有海外求学的经历,但我有一个小建筑作品刚入围世界建筑节,前阵子也刚去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对作品同台宣讲。虽然没有拿到奖项,但对我的激励很大,也让我对国际化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这个问题我暂时还不能很好地回答,或许再过几年我会有答案。不过我想我现在做的事情,都是在积极回应如何更好地建立我所理解的中国居住文化,比如最近我们在上海嘉定未来新城完成的市集项目春熙集。
《时尚北京》:您认为设计和当今社会发展存在怎样的关联?
吴敏文:设计,永远在回应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真实需求。比如二战后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中国2000年后地产的爆发式增长,现阶段发达国家的社区建造和运营实验。我会从人口、科技、环境三个支点的理解出发去挖掘元素,完善设计。我不太喜欢在我的设计作品谈文化,但文化实际上是我思考这一切的土壤。
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时尚北京》:您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在空间设计中有所体现,请谈一下您的观点,同时可否分享实例。
吴敏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空间设计上的体现,首先是经济效率标准到幸福生活标准的转变,是从人追求实际关系的真实感而非一味追求物质的虚无感。具体的做法就是在造物之前进行价值梳理和关系的有机整合,再到低能耗低物耗的具体技术方法。曾经我们在四川峨眉山脚下做了一个文旅项目。在当地我发现有许多拆掉的老房子,我想那些老房子一定有很多老木头被遗留下来。我到木材市场,发现当地人打算把那些木头卖掉当柴火烧。一堆老建筑遗留下几十年的木材被我便宜地买回来,抛光打磨后,我把它们用到了项目中。我认为这个过程和体验本身都很有意义。而在最近完成的项目中,上海万科位于嘉定的春熙集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
设计与市场客户的关系
《时尚北京》:设计实质还是一个商业行为,您是如何确定可以给到合作方一个正确的策略和设计方案?
吴敏文:单纯就设计方案来说,如果要给客户一个正确的策略。第一点,需要提供设计师的经验和判断,但是一定要避免过于追求个人的情怀或者形式上的内容,丢失了常识性的判断。一个不逛街的人,他可能很难做出优质的线下商业空间项目。每天日常生活中我们就需要观察,哪些生意火,跟店员聊一聊,通过点滴去积累第一手数据。并且,如果再细致一些,就会把它系统化,在团队长期对商业的观察记录以及归纳和整理下形成信息系统。第二点,商业项目一定要对整个项目周边情况有完整的考察。以影院项目为例,影院是一种强目的性消费的项目。如果你对周边所产生的竞争对手都不了解的话,很难提出对这个项目完整的定位。而且基本上每一个电影院都在商业体里,整个商业体的经营情况,现在的业态、未来的业态,你都要很了解。
需要对商业项目持续跟进,以长期主义的价值判断去思考,不断迭代,共同进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某一个静止的点,也是综合问题。当然最终商业是否成功,并不是单靠设计一方面所能解决的。具体到项目落地层面,也有很多环节,比如施工工艺,更依赖一个非常优质的施工方。具体到商业层面,强有力的运营是离不开的。
《时尚北京》:您认为空间设计行业的市场发展如何,是否有什么新的趋势?当前客户的需求有哪些特点,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需求?
吴敏文:过去2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发展带给中国设计师大量的实践机会。之后,我们基本解决了从无到有的进程,现在进入到从有到精的新阶段。设计公司的大小好坏绝不能再停留于低专业水准下的规模和密集劳动效率的竞争。未来的趋势是专业化、体系化。超级平常的客户会有更多专业闭环的需求,这反推着我们须主动完善从规划、品牌整合、建筑、室内设计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元的人才和更先进的设计管理,是我们现在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时尚北京》:未来您有何期许和规划?
吴敏文:我希望超级平常能成为一个可以产生集体智能,通过设计的力量创造幸福的设计团队。这个团队要有多知识背景、多文化背景的成员,能够更全面地思考设计课题。在未来几年的规划中,我希望能带领团队向着更专业的方向稳步前进,并且能有更多层次的机会提升我们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