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南海归墟”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寻找,“南海归墟”,小说
  • 发布时间:2024-01-26 17:58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编辑覃柳笛

  “南海归墟”“恨天古国”“鲛人”是小说家言,还是确有文化原型?

  根据天下霸唱小说《鬼吹灯:南海归墟》改编的同名网剧已在近期完结。

  在原著中,南海的海底世界奇诡瑰丽,那里有壮美的珊瑚礁、危险的鲛人、神秘的“恨天古国”和满载宝藏的沉船。网剧对原著的还原,效果虽褒贬不一,但也引起人们的好奇——幻想中的深海如此精彩,那么现实中是否存在“南海归墟”?

  实际上,面向海洋确实是中国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期,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几项重要进展中便有两项与海洋相关: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新进展。

  实际的深海考古如何完成?中国南海与东南沿海之滨有怎样的海洋文化?“南海归墟”“恨天古国”“鲛人”是小说家言,还是确有文化原型?

  南海深处有遗珍

  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一艘满载瓷器等精美中国货物的货船,从中国东南沿海的某个始发港出发,沿海岸向南而去。它的目的地,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贸易中转点。

  行驶到海南岛与西沙群岛北礁之间的南海西北陆坡海域时,这艘船意外沉没。

  就在它沉没的数十年前,另一艘从东南亚满载原木、向中国回航的货船,也曾在这片海域遭遇海难,沉落在其东北约12海里处。

  两艘沉船与它们承载的珍宝,从此在1500多米深的海底沉睡。

  500年后的2022年10月23日,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该海域科学考察,发现了这两处沉船遗址。

  它们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

  南海东连太平洋,西接印度洋,平均水深1212米,自古以来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这里,发现一艘沉船,就是重启一段历史。

  2023年5月至6月、9月至10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对二处沉船遗址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

  早在2007年,南宋沉船“南海Ⅰ号”的发现便引发轰动,其沉没处水深24米,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此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不仅同样是世界级的考古发现,考古难度也是世界级。

  “这样的发现是可遇不可求的。中国水下考古开展30多年来局限于浅海,深度一般不会超过40米,像这样一次千米级的深海考古,放眼世界也是绝无仅有。”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领队宋建忠说。

  两个阶段的考古调查中,“深海勇士”号执行了40余个潜次。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深海长基线布放技术、三维扫描、摄影拼接、文物提取……所有的环节都近乎摸索。深海考古是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不仅要借助深海潜水器或水下机器人,还需海洋工程和海洋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支持。

  根据考古调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可见10个分舱,堆积物高达3米,船货以景德镇窑瓷器为主,推测是从福建或广东出发、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遗址核心区则有大量排列整齐、码放有序的原木,沉船年代大致为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推测是从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运载乌木等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

  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在我国尚属首次。这一发现不仅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也为我国深海考古揭开了新篇章。

  溯源“风之路”

  在小说《鬼吹灯:南海归墟》中,主人公便在南海深处意外发现了“恨天古国”遗迹。“恨天古国”是作者糅合史书所载东夷和百越元素虚构而成,他们的先民来自陆地,最终在海洋创建了文明。

  “事实上,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陆地走向海洋的,考古学也是如此。未来,陆地考古和近海、远海考古深入结合,互相补充,双向互动,必然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地研究人类海洋活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达顺说。

  而从考古实证来看,是否也存在源自东亚大陆而走向海洋的人群?

  答案在一项持续进展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之中——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

  南岛语族是使用南岛语系的族群,分布地区东起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接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抵夏威夷和中国台湾,南至新西兰,人口超过3亿。

  南岛语族的祖先源自何处?从何时开始扩散到这广袤大洋之上?从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分子人类学等角度,各国学者正在寻找答案。

  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将南岛语族起源指向了中国东南沿海。

  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在《科学》在线发表论文,首次证明“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且首次明确将时间追溯到8400年前”。

  2021年,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在《自然》杂志发文,通过对台湾两处考古遗址出土的3000年至1000年前的人骨进行DNA分析,证明南岛语族人群与侗台语族人群同源。

  有学者将南岛语族随风飘荡的海洋征途称为“风之路”。

  综合各类研究,可知数千年前,生活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越人祖先,有一支远渡重洋,陆续迁徙到台湾岛、东南亚群岛和太平洋诸岛上,成为如今的南岛语族;留在大陆的古越人,后来演化为侗台语族,其中一部分被南方汉人同化。

  但“风之路”还需更加细致深入的还原。例如,起源点是一个还是多个?它和我国东南沿海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否有关联?扩散路径有哪几条?

  2021年,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研究为核心,探寻南岛语族起源的线索。

  据悉,项目启动后,已系统发掘了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福建平潭西营、壳丘头、东花丘和龟山遗址,以及海南湾仔头和内角等遗址,初步构建了东南沿海与岛屿地区距今8300年至3000年的时空框架和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振宇表示:“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是否有可能存在着多个源头、多条路径,是项目接下来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能建立南太平洋及沿海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那么在该时空框架内,南岛语族人群的起源、迁徙和扩散的路径将不言自明。”

  疍家之谜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近年来致力于南方古人类基因组研究。他表示,分子人类学目前对南岛语族的溯源只能溯至福建。猜想过去,浙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都可能与南岛语族有关,但他们没有提取到古人类的DNA。

  从目前的研究看,福建、浙江和广东的南方汉人几乎都有古越人的基因,显示历史上有过基因交流。

  而在南方汉人中,还有一支以船为家、“浮生江海”的特别族群——疍家,他们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都仍然有所分布,很多学者相信,他们与南岛语族先民也有一定关联。

  在《鬼吹灯:南海归墟》里,作者也创作了疍家的人物,并将他们描述为“恨天古国”的后代,保留着文身习俗,擅长航海和采珠。

  现实中,疍家的经济生活基本上围绕着水上活动展开,例如造船、制盐、捕鱼、采珠和运输等,间或有少量妇女从事竹类编织活动。史载“疍家之称为龙户者,以某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蛟龙之子”,与古代东南沿海原住民有相同的断发文身习俗。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有学者研究认为,“鲛人”的原型就是疍家先民,由于与陆地农耕人群的文化习俗不同,疍家在古代一直被陆地人群视为异族,逐渐被传说为带有神话色彩的“鲛人”。

  疍家的来源一直有多种说法,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疍家也有“南来”“北来”等多种路径。主流观点认为,早期的疍民应是古越族的后裔。“疍”也写作“蜒”或“蜑”,都是古越语中对“艇”或“船”的音译写法。

  2020年,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古DNA实验室在美国学术期刊《人类基因》上发布了合作研究成果,通过单系遗传分析,揭示了福建疍家的主要来源是古代土著侗族群体。

  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认为,南岛语族族群的祖先离开大陆后,他们的同族继续在离大陆比较近的海域里,靠造船、捕鱼等海洋生产方式来维系自己的生活,成为今天的疍家。

  东亚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老海洋基因,在数千年后留在疍家,也随南岛语族的“风之路”星星点点播撒在太平洋海岛上,更印记在了海上丝绸之路上。

  回望新石器时期,东亚大陆进入了“满天星斗”的文明孕育期,在这“满天星斗”中,既有扎根在陆地上的大陆文化,也有依托江海的海洋文化,其中许多谜团,正等待后人解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