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读心术”,科学还是玄学

  • 来源:电脑报
  • 关键字:读心术,科学,玄学
  • 发布时间:2024-02-01 11:16

  Shoot

  第一步:更温和地读取脑电波

  在口述语言之外创造新的交流通路,一直是个多学科议题,解决路径并不统一。毕竟想要读取他人心事,需要解决两个点:怎么读取以及如何翻译讲述给他人。

  不久前,悉尼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就带着精心设计的脑电波扫描设备和大模型,公开了一项被称为“BrainGPT”、可以“读心”的技术成果“DeWave”。

  简单来说,“DeWave”能在不通过侵入式设备或fMRI(功能性磁共振)的情况下,将受试者的脑电波图信号翻译成文本。在公开的成果发布现场,受试者头戴一块特制带有干电极的“头巾”,默默地阅读一段文本,而团队研发的大模型“DeWave”竟然能将受试者正在阅读的文字投影到屏幕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果是直接收集脑电波——更实用也更便捷,而不是像之前的研究项目,用眼球追踪技术或在脑中植入电极。在脑中植入电极最有名的大概是马斯克站台的“脑机接口”;眼球追踪技术路线则是因为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人类在自然阅读过程中眼球运动的节律模式与脑电图(EEG)部分频率节律模式一致,但实验结果准确度一直不高。

  思维转换成文本,依赖的是将大脑活动模式与特定的单词、短语联系起来,大模型算法也要基于高分辨率数据才能准确地转化脑电波,所以收集准确的、可以标记特定文本的脑电波是整个项目的首要条件。

  一般来说,读取设备离大脑储存、传递信息的神经元越近收集效果越好,所以植入式电极路线一直备受关注。但这一方式风险极大,也不方便,因为通常都需要非常笨重、庞大的设备才能解读。

  那么悉尼科技大学研究人员设计的非侵入式头戴设备,是怎么做到更便捷地读取人类思维的?这就要提到一个重要的材料选择:石墨烯。石墨烯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材料”,2004 年研究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胶带,折叠粘贴在石墨薄片两边,然后撕开,再粘贴,再撕开,不断重复操作,最终撕出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全新材料,命名为“石墨烯”。不仅打开了材料科学的新方向“二维材料”,还给团队两位领导者带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同于石墨,石墨烯非常坚固,同时又很薄,最重要的是,它的导电性超过铜、导热性能超过金刚石。这些特性的组合决定了石墨烯极其适合测量大脑皮层的电活动。悉尼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中心主任林进灯(Chin-Teng Lin)在论文里提到,“石墨烯非常薄的特质,结合高导电率、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和抗汗液稳定性,无论是作为侵入性或非侵入性神经接口传感器,都非常具有吸引力。”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石墨烯安在传感器与头皮接触的顶端,可以从多达64 个通道收集大脑皮层电活动,不过得到的信号噪声更强,解析难度更高。这就要靠大模型来实现解码了。

  第二步:用大模型来翻译心事

  “DeWave”的核心是引入了名为“离散码本”的概念,即过向量化编码器,连续的脑电图信号被拆分为离散形式,分别与词汇或短语进行配对,然后再将脑电图到文本的编码与预先训练的语言模型结合起来。

  这意味着,虽然原始的脑电波数据本身还有一些不确定性,无法与词汇或短语对标,但是语言大模型可以根据迄今为止输出过的文字数据,突出显示最有可能的下一个词汇。这样,我们就能得到脑电波解码后的文字信息。

  当然这个成果现在的准确率还不算高,在BLEU(双语评估助手,机器翻译文本准确性衡量标准)的翻译准确率分数约为40%。科研团队预计最终他们可以将准确度提升至90%,也就是与传统语言翻译软件相媲美的水平,但很显然,“BrainGPT”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