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的角色转变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向日葵,角色,转变
  • 发布时间:2024-03-02 21:07

  李昕升

  向日葵,又名西番莲、西番菊、望日莲、太(向)阳花等,原产于美洲。除了供人们赏玩之外,向日葵还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籽粒也可作为零食。1510 年,其驯化种由西班牙人从北美带到欧洲,之后借由葡萄牙人之手传入亚洲,明代中后期才进入中国。一般认为在中国,向日葵沿东南沿海一路传播,且首先引种至浙江。

  向日葵初抵中国

  1993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新安荆紫山发现了向日葵图案琉璃瓦,该瓦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当地重修的玄天上帝殿遗物。但据河南方志文献《汝南志》记载,向日葵在河南的最早记录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且只有“向日葵”这一名称,无性状描写等,说明向日葵尚在引种初期,与考古出土的琉璃瓦时间相距89 年,因此该瓦片的确切时间与图案所指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我国最早记载向日葵的文献为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的浙江《临山卫志》,书中亦仅提及“向日葵”这一名称, 只字未提其性状、栽培和加工利用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明代诗人姚旅在《露书》中第一次对向日葵的性状进行描写:“万历丙午年(1606 年),忽有向日葵自外域传至。其树直耸无枝,一如蜀锦开花,一树一朵或傍有一两小朵,其大如盘,朝暮向日,结子在花面,一如蜂窝。”

  稍后成书于1621 年的《群芳谱》“葵”篇中记载:“西番葵, 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蜀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草麻子而扁。”但是《群芳谱》在“菊”篇的附录中又记载:“丈菊,一名西番菊,一名迎阳花。茎长丈余,干粗如竹。叶类麻,多直生。虽有旁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盂,单瓣色黄,心皆作案如蜂房状,至秋渐黑紫而坚。取其子种之,甚易生。”显然,这里还是对向日葵的性状描写。同是向日葵,为什么记载了两次?蔬菜史专家叶静渊认为:“王氏在《群芳谱》自序中称是书乃‘取平日涉历咨询者,类而著之于编’,可见《群芳谱》中著录的向日葵乃来自‘咨询’,作者并未亲眼目睹。将来自不同咨询对象和渠道的以不同名称命名的向日葵资料编辑在一起成书是顺理成章,不足为怪的;而且恰恰表明当时向日葵在我国栽培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对它不甚熟悉。

  从观赏植物到经济作物

  明清时期引种的植物的命名往往带有“番”字,向日葵被命名为“西番葵”“西番菊”是从国外引种的明证。上述两书的记载都表明,直到17 世纪上半叶,向日葵在中国依然是陌生的作物,根本不可能大面积地引种和推广。世界史专家张箭也曾撰文认为:“虽然明后期向日葵便已传入,但明末两部农学植物学巨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尚未提到向日葵,所以可推那时它的栽培还不普遍。据以上《群芳谱》的记载,估计主要同作观赏植物和药用作物。”笔者是比较认同这一观点的。

  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的《花镜》记载:“ 向日葵……

  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日之异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向日葵在花中也就是充数的,只是它随着太阳而动比较特殊而已,这也能说明向日葵在清代中期只是作观赏用。其实不止在清代中期,有清一代,向日葵也主要作为观赏植物。清代各地方志将向日葵列入“物产·花类(属)”之中,也能说明这一点。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贵州《黎平府志》首次将向日葵同时列入“果之属”与“花之属”之中。

  我们再来看看近代向日葵的境遇。清末,南昌知府何刚德在《抚郡农产考略》“葵”篇中说向日葵“墙边田畔,随地可种,生长极易”,说明直到晚清时期,向日葵都没有形成规模栽培,只是作为副产品零星种植,其中“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是对葵花籽可榨油的首次记载,可见向日葵作为榨油植物出现的时间同样较晚。

  1915 年,贵州《瓮安县志》中记载:“葵花,其子香可食,又可榨油,但不佳。”可见,葵花籽油并没有普遍流行,倒是葵花籽作为零食逐渐流行起来,但这也是清末以后的事情了,所以我们看到明清小说诸如《金瓶梅》《红楼梦》中提及的“瓜子”基本都不是葵花籽。各省方志中有关向日葵的最早记载大部分发生在清代,浙江、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五省在明代已有向日葵记载,而黑龙江、青海、西藏三省在民国时期始有向日葵记载。总之,在清代,向日葵也只是零星种植。只有吉林、黑龙江两省记载向日葵籽可食的情况,绝大部分省份都只是在花类(属)记载“向日葵”三字而已,方志中也无大面积栽培记载,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 年),黑龙江《呼兰县志》才有“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的记载,这是有关向日葵大面积栽培的最早记录。换言之,民国以来才是向日葵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作为零食,还是作为食用油原料。

  抗逆性强的高产作物

  与其他美洲作物一样,向日葵的适应性很强。明朝文学家陈继儒在《致富奇书广集》中记载:“其性,不论时之水旱,地之肥瘠,高下俱生,路旁墙头生者,俱茂,宜于不堪耕种之地种之。”民国《定海县志》中也记载:“向日葵,瘠土废地均可种。”这些文献记载均反映了向日葵具有耐盐碱、耐瘠薄、栽培管理简便等特点。

  栽培向日葵, 不需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地、争季, 可利用晚秋生长季, 对土壤起到脱盐碱作用, 可充分利用沙荒、盐碱、风沙、薄地等低产农田。《抚郡农产考略》中记载的向日葵的栽培技术也比较简单: 大田生产, 可以畦种; 用饱满的葵籽点种在畦内,株距3 0 厘米左右;种时施以熟粪,并以土培覆。所以,在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 向日葵在我国的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 而且产量颇高, 这是葵花籽榨油有利可图和最终成为头等瓜子类零食的原因。

  此外,我国向日葵主产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优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更适宜栽培向日葵。气候较冷凉、海拔或纬度较高的地方, 向日葵籽粒含油量较高, 这些地方适宜栽培生育期较短的油用向日葵品种,如北部高原区、内蒙古西部和宁夏、甘肃部分地区;而生育期较长的籽用向日葵品种则适宜在气候较温和、纬度或海拔较低的地方生长,如东北平原、华北东部等地。

  今天, 我们提到“ 葵” 可能首先想到的便是向日葵, 而不会想起历史时期“ 葵” 主要是葵菜的代名词, 这不仅反映了其从零星种植到大田广种的历史变革, 而且标志着向日葵文化已经深入人心, 完成了文化本土化。向日葵从观赏作物彻底转变为经济作物, 其实只有百余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 向日葵逐渐摆脱了边缘化的历史地位, 并被国人赋予了生命、人性及文化价值。目前,向日葵已经是五大油料作物之一, 葵花籽可以称为“ 第一瓜子”, 在饲料及工业原料领域也有不凡的建树。

  【责任编辑】王 凯

  41292720@qq.com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