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柏然 : 我和“我”
- 来源:智族GQ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习惯,社交,生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09 15:53
监制:Rocco Liu 摄影:刘颂
活里的习惯从未改变,井柏然习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日常时光,喜欢发一些自己的穿搭,也喜欢推荐一些家装单品,还有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这份坚持来自朋友们的正向反馈,而对家装的“沉迷”, 来自于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井柏然一直对“家”这个独立空间有着许多想象,觉得家居能映射人灵魂的样子。井柏然对我们说,生活中的他很宅,不愿意社交,但我们却能从社交媒体上白描出他生活的大致模样。
工作中的井柏然有什么变化吗?他自己没什么感觉。他说,可能是长大了。毕竟,随着年月增长,人总会发生变化。用“和解”这个词或许比较合适,他学会跟自己和解,变得更从容了。也说,自己从迷茫的状态中跳脱出来了,对自己“演员”的职业更自信了。于是,我们找到出道伊始就见过井柏然的制片人江志强,刚与井柏然合作完的导演申奥,以及这次封面拍摄中我们的观察,透过这些碎片,呈现井柏然在工作中的一面。
生活和工作中的两个“我”,或许正是井柏然现在满意的样子。
我眼中的井柏然江志强:这个世代,有井柏然这样的演员,挺好
第一次见到井柏然是在《少年黄飞鸿》的首映。当时,我们正在进行《捉妖记》的选角。
那个时候,井柏然应该还没有演过喜剧片。但多年的从业经历告诉我,井柏然还是有他的“多面性”——感性之外,有点木讷、呆萌,和角色很契合。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不论是对他,还是对我而言,都是一次非常好的创作体验。在片场,他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一个是专业,这个年轻人特别专注,全身心投入在角色里。他会很用心地把剧本的案头工作提前做好,也会跟导演、工作人员不断交流。
第二个是,准时。整个拍摄的过程中,他几乎都是提前到,大家都很欣赏他这样的年轻人。
在当下的世代,不考量流量和票房也是不现实的。坦白讲,当一个演员到了某个阶段,他必然会面对观众的审视。不过,我眼中的井柏然,他没问题,能做到二者兼顾。他的形象够有观众缘,这些年来他也把自己的专业度提升了不止一个量级。我在井柏然身上看到了他的成熟。从原来的大男孩,到现在的男人。
合作完《捉妖记》系列,我和井柏然一直保持联系。尽管大家都很忙,但有时候我去他北京家里,或者他来香港,一起聊天、喝茶,就是好朋友一样的相处模式。大概是年初,我们还通了电话,聊了彼此的近况,也在看是不是有合适的剧本可以再次合作。总之,很高兴能认识他,也希望他能够越走越好。
申奥:想和他来一场交换人生
第一次见到井柏然,是2016年的一次广告拍摄。他只要出现立刻便会迎来围观,甚至会让人升起“艳羡”。定妆的时候,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镜子里他的脸特别精致,眼睛很亮。不大的影棚里,因为他的存在,不时会有人发出热情的尖叫声。当时,我在边上看着,没怎么说话,但心想着能和他来一场交换人生。
一晃6年过去。《新生》让我和他再次相遇,像是种缘分。我们彼此都有所成长,相比曾经镜子里的精致少年,他变得更沉稳了,身上的真诚和干净一直保持着。确定合作计划前,我们约在餐厅讨论剧本,聊了4个小时,从剧本到各自的生活,发现彼此间的契合度挺高的。聊完之后,我其实就在期待开机,想象我们之间碰撞出的化学反应。
拍摄开始,井柏然让人特别意外。只要开工,他就在现场扎着,闲暇的时候,他只会干两件事:看回放审视自己或是蹲在监视器前观察其他演员的表演状态。能感受他对角色、对作品的态度,像是在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全情投入。
井柏然爱琢磨。在《新生》拍摄的那几个月里,他经常会在凌晨跟我聊剧本,讨论第二天的拍摄细节:某个动作,某句台词,他会对角色感同身受,也愿意细心雕琢。
电影镜头会把演员的面部表现放大。这成为井柏然的优势之一,他的面部肌肉控制力特别强,能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微表情来表现人物性格。简单的一个笑容,有时“复杂”,有时“单纯”,他都能准确拿捏。
《新生》杀青后,我和井柏然成为了朋友。距离感拉近后,我们在生活上也有了交集。我们都很喜欢家装,他有时候会给我推荐个灯,或者椅子,我都放在收藏夹里,伺机下单。
有句话说,离电影越近就离生活越远,离生活越近就离电影越近。跟我认识的其他演员不同,井柏然是离生活很近的那种人,他很善于打理自己的生活,也喜欢体验,然后把生活中的洞察,运用到表演的细节上。
最近的一次,井柏然跟我聊到,他在飞机上把《新生》的剧本又看了一遍,感觉能够参与拍摄特别高兴。收到消息,我其实蛮感动的。一个电影或者电视剧能在世界上停留多久呢?可能几个月、几年?然后被遗忘、替代,但是作品给参与者心中留下的印象、记忆,这个经历是永远抹不掉的。
井柏然大概是我心中全方位接近完美的演员,很高兴能和他相识。
Mr.Q :成熟的惊喜与蜕变
进场、拍摄,所有人的眼光都聚焦在井柏然身上,一幕结束,欢呼与掌声划过空气——这是2015、2016年井柏然所收获到的。当时见到井柏然有个感觉是,他有种大男孩儿的羞涩,不说话,给人蒙上一层纱的距离感。
7年过去,井柏然变化挺大的。隔着几步距离,能感受到和之前不一样的气场——他是个成熟的男人了。但有些性格中的痕迹依旧存在,比如有时候在片场等待换景,我们观察到他会有些肢体动作,脚步轻快地蹦回化妆间;还有在拍摄中的微表情,这些可爱的部分会偶尔显露,还是很吸引人目光的。
松弛感大概是原因之一。他不“害怕”了,从之前有些迷茫的状态跳脱出来,身上多了坚定的自信,也敢把自己完全交出去。
当天的拍摄有个小意外,他的眼角起了一个麦粒肿,但他和摄影师、导演,大家都在彼此信任的状态下将拍摄完成,好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摄影镜头转至“ 黑夜部分”的故事场景,井柏然坐在一盏灯下面,身边凌乱地摆着书。灯光打在他的脸上,你能看到他眼里透露出来的暗色气质。这好像是之前从来没见过的样子,反差感特别强烈。
一瞬间,让人有点恍惚。你在以前的井柏然身上应该看不到这样的状态,我敢肯定。
时间的积累好像刚好,现在的井柏然,比原来更加知道自己要什么了。拥有自我独立思考,敢于把意见说出口。他对拍摄有自己的想法,合适不合适都会直接表达出来。拍摄的时候我们本来还准备了面具,想用来做道具。他会跟我们讨论,觉得如果是用道具来表现情绪,会有些“Obvious”。他说,情绪和氛围应该用细节展现,而不是去刻意营造。
空闲时分,我们和井柏然聊了一会儿。提到他身上的改变时,他说,在经历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后,整个心境变得从容了,不再那么拧巴。当下处于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里: 有工作,有生活,不急不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