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空宽宏的限度里读“乐”——运用还原法解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 来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范仲淹,欧阳修,古代文学解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16 19:00
王 瑞
(广东省珠海市凤凰中学,珠海519000)
摘 要:古典散文的阅读,要运用还原法走进文本,发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和作者隐晦表达的情与理。范仲淹和欧阳修都经历了“庆历新政”带来的被贬谪、被诬陷的人生,但他们在逆境中忧乐同趣,心灵相通,都在各自的文章中表现了同一种精神境界:虽然身处逆境,仍以天下为己任。但两贤的文字风格截然不同:范文大开大合,情感热烈畅谈,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胆魄和呼号;欧文韵味浓厚,情感曲折有致,涉笔成趣,在与民同乐的游玩酣醉中完成了和缓雍容的气象和自己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范仲淹;欧阳修;古代文学解读
孙绍振教授指出:“古典散文的阅读,关键在于要理解散文名篇的好处。”深以为然。入选语文教材的古典散文名篇,教师应致力于突破一望而知的表层,揭示一望无知的深层,即洞察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情志脉络。《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篇精品,从问世起就为人称道。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授这样具有士大夫背景的名篇需要多维解读,教师要有丰沛的学养,站在更广更高的层面加深理解,也需要从教学的角度深刻把握这两篇杰作的“名”之所在。教师的文化储备越丰厚充实,越有利于传递清楚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达乎天下,达乎山水”的境遇以及他们穿过时间长河留给我们的崇高精神。
范仲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指挥家,他写起文章来,披肝沥胆,直抒胸臆,展现了坚毅的品格和雄伟的气势;欧阳修以“海内文宗”闻名北宋,在积极参政的同时,多次参与诗文革新运动,他之为文,注重给读者带来联想的余地,浓厚的韵味。庆历新政的缘起,让参与其中的二位文人,褪去了政治的桎梏,在“刚正”与“雅柔”的文字间展现其至绝才情与崇高人格。谈及这两贤及两文,我们绕不开“庆历新政”这一历史事件和时间坐标。范仲淹和欧阳修均在“庆历新政”这一历史时期被贬,均以宋代流行的“记”之文体曲折道出其政治遭遇。忧乐同趣,心灵相通,虽然身处逆境,却又用不容的笔法表达其“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政治理想。这也正是两文辉映于文坛的难能可贵之处。两人两文有精神的共生,亦有笔法的独运。笔者运用比较和还原文本的方法就两文的特色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解读《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初中语文教材里重要的篇目,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情怀给予滕子京和后世文人们极大的精神鼓舞,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其艺术形式与散文的意脉意蕴是密不可分的。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不在场,他是根据滕子京随信附带的《洞庭晚秋图》进行化虚为真创作的。1046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贬谪之地岳阳政绩斐然,政通人和,写信嘱托其为重修岳阳楼写记。此时,范仲淹本人也是一名迁客,他一生都在渴望刷新政治,为国创造最佳政绩,而好友滕子京的卓越政绩,最让他文思泉涌,感慨万千。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处处都能看到范仲淹充立于岳阳楼上峨冠博带的儒士形象以及他充塞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范仲淹借助想象,触虚景而生实情,虚景实景真人合一,完美交融,把儒家士大夫们在顺境与逆境之中不在意得失的心境以妙笔生花般的高超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范仲淹的大情怀大手笔便在这风舒岫云、墨透纸背的文字中成就了古今罕有之“珍稀”。
(一)骈散相间,如诗如赋,悲喜情感自然抒发
本文是散文,但没有排斥骈文的优点,在“淫雨霏霏图”和“春和景明图”中,用了多处精致的对仗句式。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孙绍振教授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对景观作跨越时空的概括,也可以使文章有雄浑的气势,便于抒情。两种景色,或让人“感极而悲”,或让人“其喜洋洋”,景色鲜明,情感亦强烈,于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如果一直使用骈句,又会造成手法上的单调和单纯,难以深化复杂的情感。
紧接着,作者就将古仁人之心与普通人之心做了一个对比: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又通过精神的落脚点把情感推向高潮,并带有高屋建瓴般的行文气势。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骈句散句的自然融合,有规律地交替,在整齐和自由的节律上自由切换,才可以使文章文采与情采交融,情绪活跃,富有真情。虽然范仲淹是在远离洞庭湖(未曾亲临,凭画想象)的情况下作此文,依然使人觉得真诚可信,或悲或喜的情感萦绕心间,高超的写作技巧不拘一格。
(二)节奏铿锵,热烈唱叹,赞美之意自然流露
本文是一篇古典散文,在韵律上作者也做了节奏化的处理。大部分的句子,都是四字和六字参差错落的,也有少部分非四字六字的交叉错落。自由交错的骈句和散句营造了独特的节奏感,读来铿锵有力。如“衔远山,吞长江”,运用隐喻,使得君山和长江都在洞庭湖的吞吐之间,此六字是对仗句式,接下来就换做散文的句式,“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自由想象洞庭湖的浩渺无边和万千气象,从时空来写洞庭湖之壮丽景象,表达赞叹之意。再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骈句之后,又换成了“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句式,读来富有节奏,饱含赞美之情。这样的处理,避免单一,反而带给读者一种新奇和惊喜,把作者的胸襟,歌咏唱叹的形象热烈地呈现出来。因此有人评价,《岳阳楼记》是以气取胜。
(三)语势流畅,情理交融,崇高境界自然升华
在《岳阳楼记》里,范仲淹勉励友人滕子京与自己一道向古代圣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实则是对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出了比平时更为严苛的要求,在朝堂之上要为民而担忧,即便在朝堂之外江湖之野,也要为君而担忧。孙教授解读说,这样写主要是由于本文不是诗歌,而是散文。诗歌是抒发个人的情感的,而散文承担着社会功能,换句话说,“文以载道”,文要有政治化的意识形态,要有理想化的色彩。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按照儒家思想的衡量标准,范仲淹和滕子京就是这样的君子。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处理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是作者感情抒情化的体现,构成了他政治理想的哲学命题,即忧乐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不是绝对的,是有感情的,何其妙哉!“先天下之忧”是永恒的忧,“后天下之乐”是绝对的乐!也正因此,《岳阳楼记》的抒情与理想是统一的,是情理交融的。所谓“文以载道”之道,是渗透着范仲淹作为迁客骚人的情感理想的追求的。
综上,《岳阳楼记》作为千古雄文,在写作技巧上也给我们做了大量的示范,让我们清楚了散文的辞采、文采、情采同样具有无穷的魅力,辞采文采情采交融,才能情绪活跃,深入浅出,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对读者深度理解古典散文、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形成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解读《醉翁亭记》
欧阳修比范仲淹小18岁,他对范仲淹的学识,人格推崇备至,认为他胸襟博大,才略卓绝。他们彼此相知相惜。在“庆历新政”的推行过程中,范仲淹是新政的政治领袖,欧阳修是新政的文学旗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于他推行新政失败后,被贬到陕西任前线军政长官之时。同年,欧阳修也因积极参与范仲淹领导的新政“驱驰效命,两次上书”而被贬至滁州任太守,政治失意,人格受辱,欧阳修是带着满心的伤痕去往滁州的。然而在任期间,他视贬谪之地为家乡,因政通人和,与民同游同乐,轻松自在,曾经刚正不阿的文学旗手变成了醉翁,一篇《醉翁亭记》写尽了他的隐晦心曲与豁然开朗后的喜悦,此记涉笔成趣的独特笔法和超越自然的境界,与其写作技巧上的创新与情感的表达密不可分。
(一)“也”之匠心,巧觅新径山水乐
《醉翁亭记》写作笔法一大特色就是用了21个“也”字,按惯例来说,通篇大量使用一个字,是写作之大忌,有繁复、乏味之感。本文的匠心,却在“也”的创新使用上。
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从大处高处着笔,简洁完整,不废一言。不少学者认为,此处的“也”有推动景物描写及奠定全文语气基调的作用。后文的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的景物描写,都是从开头这一处全景镜头由远而近,慢慢推进镜头而来,继而写西南林壑之美,琅琊草木之秀,酿泉洌水之潺,峰回路转,主景“醉翁亭”出现,这样绘山水之乐景,给人预留了想象的余地。可是,景物推进之法,古来共谈的山水美景,多要讲究语言的辞采,句式的多变,如郦道元的《三峡》分季节描绘,《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的山水分次序描摹,欧阳修则另辟蹊径,所有的景都用“……者,……也”的句式来推进,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欧阳修这里不仅没有成为败笔,反而出奇制胜,读来语势铿锵,语气贯穿,语境清奇。请看,同样的句式,潜在的有问有答。从“环滁皆山也”,一路顺承下来,不难发现,这种句法结构,除了由远及近绘景,还有着心理上的惊喜、发现和领会的过程。
如果我们去“也”字,再读来看看,大煞风景,少了肯定、自信、明快的语气,情绪上的感情色彩也随之淡然。作为语气虚词的“也”字,是具有抒情生命的,作者使用的开合自如,与其虽受贬谪之苦,依然心怀热爱的心境是分不开的。欧阳修21处的“也”字应用,属于开创之举。
(二)“乐”之传递,巧设宴局民同乐
欧阳修寄情山水,笔下浮动的是绝美的自然之景,你看琅琊之秀,酿泉之洌,峰回路转中回首一望,如翼振翅之亭已足够使人陶醉,况且此处的亭又是太守亲自命名的。而欧阳修在此宕开一笔,写“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接下来作者虚写了山间一日朝暮之景,一年四季之景,这里的自然景观之美作者并没有详述,而是用一个“至于”领起,由山水画般的背景里,描写太守与滁人同游玩的人文景观。行文至此,读者豁然开朗!原来太守的情趣不仅仅在于山水之乐,而是经由欣赏山水的快乐去超越自然山水的人文景观之快乐。无论是背着东西的,走累了休息的,老人小孩,下棋的,投壶的,带着野菜山肴的,带着自家酿的山泉酒的,吵的,闹的,歌的,玩的,还有那个自称醉翁,饮少辄醉的太守,都完全是平等的,都一同快乐,没有负担和压抑的快乐,没有身份等级的快乐。茅坤在评价此文时说:“昔人读此文如游幽泉邃石,路不穷兴亦不穷,此是文章中的洞天也。”
时至今日,能真正与百姓同游痛饮的太守,地方长官,能做到“与民同乐”的又有几人何?这就是欧阳修的过人之处。他希望创造一个“桃花源”般美好的社会,没有世俗等级,人与人平等,来获得人与人内心深处真正的快乐。
(三)“醉”之意蕴,抚慰痛苦精神乐
文章最后欧阳修还写了“禽鸟之乐”,鸣声上下,不亦乐乎!山水之乐,滁人之乐,禽鸟之乐的背后,潜藏这一个更高级的快乐,不明显,却又那么的令人沉醉其间,那就是太守之乐。太守不仅在现场乐,回家了依然回味品咂这份快乐,并将其记述下来,形成千古散发快乐磁场、与民同乐魅力的欧阳修之乐。这种记述过程的快乐,怕就是欧阳修的“醉”的境界吧!超越现实,忘记封建社会礼法之乐,来实现自己的有别于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情怀,而自成一种富有意味的陶醉其间的“醉翁之乐”,摆脱封建束缚的“精神自由之乐”。欧阳修的文字不似范仲淹之大张大合的庙堂抒怀,而是寄情山水,以文为戏般的缓笔轻墨,笔到神溢,似散而神不散,接地气的人间烟火,也能轻而易举地抚慰欧阳修在官场的窘况和贬谪的痛苦无奈。
所以,《醉翁亭记》凭借着独特的笔法,独特的传情技巧,盛传不衰,千余年来,余音绵绵,饶有兴味。太守的独醒之思,太守的“乐”中的天地苍生,滁州百姓的身影,才是人们最不能忘却的纪念,也是文人君子们不断推崇的欧阳修精神的真正原因。
综上,还原和比较两法,都是解读古典散文的奇妙之法,经由文本解读,经由文字的表面及深层,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卓然独立的士大夫形象,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却绝世风流,用才华和气场为我们书写君子情怀,进亦忧,退亦忧,庙堂之上忧苍生,江湖之远忧帝王;山水乐,游人乐,禽鸟传人之乐,太守传与民同乐之乐,怀抱曲折,却不失文人风骨。
两篇文章语言风格的差异性,文学家自身的差异性,需要我们通过还原文本去发现。文字的背后“仿佛若有光”,需要我们提着灯笼去找。
参考文献:
[1]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20.
[2]孙绍振.孙绍振古典散文解读全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