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 来源: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成长,家庭,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4-13 18:53
文_ 郑晓芬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曾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无法倒带,需要父母更好的陪伴。没有陪伴就没有教育,而亲子陪伴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亲子陪伴不仅仅是“与孩子在一起”,它还需要父母“知心”“贴心”“会心”“放心”,以更多的用心来不留遗憾。
蹲下身来,给孩子“知心”的陪伴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一位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布置“我和妈妈去商场”的绘画任务。老师以为孩子们都会描绘琳琅满目的商场、热闹非凡的购物场景,没想到一位小朋友的画作却是满纸的像树干一样灰暗的线条。老师问他:“你画的是什么呢?”小朋友答道:“我和妈妈去商场,我看见的都是大人的腿啊……”原来,大人以为好玩的商场在一些孩子的眼中并非如此。
上述这则小故事为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提供了诸多启发。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经常想当然地站在大人的立场—“挑这件衣服,这件纯棉的,质量好!”“看这部电影,听说这部电影很感人,说不定对你写作文有帮助。”“蚯蚓有什么好看的,快起来,衣服都弄脏了!”“这有什么难的,谁学游泳不呛几口水啊?”……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却经常感受不到孩子真实的需求。当父母不能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的世界时,孩子也很难从父母那里获得成长的滋养。
陪伴孩子,实在应该摈弃“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高高在上的父母思维,放下架子,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高度和角度,去发现、看见、拥抱、体验孩子的世界。蹲下身来,我们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的需求,敏锐地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口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这句教育箴言,对于家长同样适用。请记住,陪伴孩子时,要守好自己的童心,蹲下身来,到孩子们的位置上去看看、听听、试试。当你与孩子一起带着好奇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时,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照顾情绪,给孩子“贴心”的陪伴
好的亲子陪伴,需要有亲密的情感交流与行为互动,需要在陪伴中及时觉察与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成长中的孩子,由于身体的不断生长、外部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活挑战的日益增多,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极易发生波动,十分需要积极情绪的分享者和消极情绪的分担者。此时,父母仅给予其生活上的照顾、学习上的指导、活动上的参与显然已经不够。孩子更需要在成长中的倾诉者和倾听者,理解、接纳与支持他们的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敏感地认识到,成长中的孩子在应对自身发育与外部世界时出现的情绪问题,其实都是他们的求助信号。我们要做的,无非是与孩子保持在同频状态,及时给予孩子积极正向的回应,让允许、看见、尊重、支持成为陪伴的主旋律。有时,情绪陪伴还需父母适当地后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皮克哈特认为:“步入青春期(9~13 岁开始),家长被踢下自己的宝座。在这些孩子的童年时期,家长做的事都对;到了青春期,似乎变成了家长做的事都不对。”我们必须承认,一些青春期的孩子最想避免的就是和家长单独相处,这其实也是一种情绪需求。当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有这样的需求时,父母不妨往后退,给孩子充分的自我纾解情绪的空间,这也不失为另一种意义上的陪伴。当然,往后退并不意味着任由隔膜产生,父母可以精心设计共处的时光,把握相处与沟通的良机。
此外,在情绪陪伴中,父母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敏感,他们能敏锐感知到我们情绪的起伏和变化。在情绪互相感染之下,父母的负面情绪有可能演变为孩子内在的情绪,从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父母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孩子深深感受到陪伴的爱与力量。
突破时空,给孩子“会心”的陪伴
对于职场爸妈来说,最无奈的现实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无论是生活陪伴、学习陪伴,还是活动陪伴、情绪陪伴等,亲子陪伴都应该是在亲子双方都能感知到彼此存在的场域中进行。但不管是哪种陪伴,都不能简化为只是在同一时空上的共伴共处。
几年前,一则四川温江中学某数学老师“早出晚归难陪儿,父子靠上百张留言条交流”的新闻触动了大众的心弦。新闻中的父亲张君是一名高三班主任,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忙碌。在四年的时间里,父子两人通过“互留纸条”的方式进行交流,这上百张留言条成了维系父子俩感情的纽带,也陪伴和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可见,父母与子女即便不能实际待在一起,依然可以实现陪伴。好的亲子陪伴,是责任意识下情感爱意的付出,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及时真诚的回应、参与和分享。除了留言纸条外,书信一样能够传递温情和理解、记录关爱和牵挂、承载鼓励与教诲,像曾国藩、左宗棠、梁启超、傅雷……以书信作为亲子陪伴的故事不乏先例。
此外,当客观条件让我们无法陪在孩子身边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腾讯QQ、微博等继续保持与孩子的交流与分享,提供对孩子学习、生活方面的关注与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虽然没有“无处不在”,但在他需要的时候一定能“无时不在”。这样的亲子陪伴对于孩子来说同样具有很好的意义和价值。
有所不为,给孩子“放心”的陪伴
陪伴对于孩子而言确实是重要且必要的,但不可“过度”。父母对孩子陪伴过度会滋生孩子的依赖心,削弱孩子的独立性,还有可能把孩子养成需要“搀扶”的人。
让孩子不能独立成长,显然不是父母陪伴的初衷。好的亲子陪伴,需要父母学会“有所不为”。在亲子陪伴中,父母应有意识地教导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给予孩子充分独立思考和自主抉择的时间、空间,陪伴孩子去体验、判断、抉择、跌倒、创造、反思以及调整。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组经典的问答,也许能为我们如何提供更好的亲子陪伴带来答案—“福瑞斯特,你长大后想成为谁?”福瑞斯特回答说:“为什么我不能做我自己?”恰如其言,亲子陪伴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而好的家庭教育不正是对孩子放手,鼓励他成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吗?
儿童心理学家马修·诺伊弗尔德说:“成就孩子的一生,需要父母的‘七次退出’。”第一,3 岁退出餐桌,让孩子掌握主动吃饭的技巧;第二,5 岁退出孩子卧室,让孩子减少依赖;第三,6 岁退出孩子的浴室,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开始独立洗澡;第四,8 岁开始退出私人空间,再亲密的关系,也要给孩子留一定的空间;第五,13 岁退出家务,父母越“懒惰”,孩子越早独立;第六,18 岁退出帮助选择,让孩子遵从自己的内心;第七,结婚后退出孩子的家庭,孩子已经长大,他需要为自己的家庭营造空间。在这“七次退出”中,父母逐渐放下担心、焦虑、期待、控制的情绪,开始学会退出、等待、信任、尊重孩子。
最后,放心的陪伴不仅仅是父母的放手和信任,同时还不应给孩子带去负疚感,应该是让孩子没有心理负担、没有情感负担的陪伴。“放心”不仅是指父母的放心,更应是孩子的放心。父母爱孩子,首先要爱自己,牺牲式的陪伴对于孩子而言,其实是一种情感绑架和情感伤害。好的亲子陪伴,应该是共同成长,为彼此打开更大的世界。
陪伴孩子长大,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家庭生活体验。“四心”陪伴,让父母真正踏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更好地在一起,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课题“生命教育视阈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及实施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YQIK064。
【作者单位: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