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关怀更远的未来

  北 熹

  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为人文教育辩护》中谈到人文教育的概念公认与美国名牌大学、学院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人们已经在宽泛的语境中使用人文教育这个词,它是包含众多基础学科、非技能主导的一种经典教育,既力求筑牢认知根基,也以开放性的知识追求为其目标。如果觉得难以为人文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么与之相对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明它的旨趣。但若据此以为人文教育并不十分关心学生的就业和前途,那也是对人文教育的曲解,它只是滤去与市场径直对接的功利性,为未来可能的探索作更深层的储备。

  假若你因此又以为人文教育只关心经典书籍,那也不是。如在前沿的人文教育学院,已经把科学纳入核心,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家如何进行科研。但无论选定了哪些相对新鲜的科目,人文教育都更热衷于对研究思路的梳理,对基本操作模式的把握,而不是简单的事实接受;科目也要求把相关项目带到课堂以外的地方,而不是不关心眼下发生的一切、不密切与周遭互动,只有在更丰富的交叉的背景下去比较、甄别,才能“让学生更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扎实的长时的公开课,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伟大轮廓”,这既是思维的锤炼,也是为日后工作铺设一个“伦理的基础”。虽然对这种缓慢、多元化的知性旅程怀疑甚至攻击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这条路通向何方?到哪里截止?有什么用?如何受益?”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教育的效用并不是单纯由就业的短期状况来衡量,也不是以某些著名的测试的成绩来证明。对于前者,着急的人往往由此做出了双脚的投票,而对于后者,我们知道创造力、合作精神、情绪掌控等并不能由成绩所捕捞。

  但那些相信人文教育为学生埋下了一个反应堆的人,为什么在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起作用、如何因人而异起作用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为人文教育辩护呢?在本书作者看来,人文教育的美德至少包含以下几种:能够让想法获得秩序的写作能力、能够说服大家跟你走的演说能力、能够分享最深处理念的对话能力、能够自主选择策略的学习能力。大脑处理知识的灵活、与他人理念交融的充分正是人文教育追逐人性的效果的表现。大脑积极的建构无论在什么领域都能够使灵感“不宣而至”,对世界的好奇、对他人的兴趣则使自我的镜像变得清晰……“整个历史如同浪涛的回转”(博尔赫斯语),去芜存菁的人文教育将最终影响你做出那些人生关键性的决定。说到底,唯有丰富的有根柢的教育能够不败坏人们生活的兴致,并力求打开更恢弘更深刻的天地。人文教育致敬经典并非过时,它的过失是执行过程中犹疑和过于松散造成的,因此使其变得更规范、更严谨才是当务之急。

  取近利还是迎远功是人生之辨,也是教育之辨。好的教育,深深迷恋万事万物的内在机理,而人文教育选择了更难走更漫长的路,为的是在活跃的思维的浪头,赞美每一个发现事物之间奇妙联系的瞬息。

  责任编辑 晁芳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