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训练技巧小议

  文/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周新华

  一、当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中职学生色彩基础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以写实类水粉静物画为主。通过静物色彩的临摹、写生和默写等训练方式,让学生认识与感受色彩,掌握色彩规律、关系和搭配技巧,提高学生一定的审美水平和创意表达能力。训练内容较多,而且内容之间存在紧密的递进关系。学生如果对其中某一内容掌握不理想,就很难学习后面的知识,导致在课程后期处于应付状态。

  色彩基础课程训练要求在完成石膏几何体素描和静物素描课程,学生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之后,才能进行色彩基础训练。而目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三年的课程设置,基本采取2+1或者2+0.5+0.5等课程结构模式,色彩基础等课程需要在一年级就完成所有的课时教学,而且专业课程设置不采用模块教学,课时分散,色彩基础训练一星期训练时间不足三课时。学生色彩基础训练的时间非常短,学习效果不理想。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入学时绘画基础弱,学生报考志愿盲目性选择,在课程学习上,不管是临摹还是写生,作画思路混乱,条理性差,在具体表达过程中调不出理想的色彩等,这些因素逐渐磨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色彩关系处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得不到提高,将会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清晰的作画思路和高效的调色技巧,突破色彩基础训练的难点汉代书法家崔瑗在《草书势》中谈到关于草书字体产生的原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草书因时因势而产生与当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训练情况极为类似,短时、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和美术表达能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提高对掌握观察物体的色彩规律至关重要。观察力是对物体色彩的一种感受与发现,除了学生固有的审美感知能力之外,通过后天有目的地培养也非常重要。比如,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反射了自身的色彩光线,通过人的眼睛接收物体反射的色彩光线形成视觉色彩感受。不同色彩的物体放在一定的环境区域内,物体彼此之间会反射光线到另外的物体上面,相互影响,可视区域彼此影响的色彩光线最终反射到人的眼中。因此,物体单独置于某环境中色彩相对单纯,很多物体放在一定环境区域内色彩相对复杂,色彩变得丰富。同时,不同物体置于一定环境区域内,物体色彩因为有差异、有对比,更容易辨识。教师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时,要正确利用以上规律,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让学生更加敏锐地感受丰富的色彩世界。

  1.观察力培养方法之客观对比法(局部色彩观察)

  对比对象中,同种物体在不同位置和区域产生的色彩对比——感受同种物体色彩差异;对比同一区域不同的色彩对比——感受不同物体的色彩差异。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课程中,我们安排学生自己尝试用同一种或者多种静物在不同衬布中的摆放练习。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物体与衬布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发现了:深色主体物在浅色的背景中,主体物色彩对背景的影响非常敏感、丰富,同时,背景色彩基本呈现在主体物暗部的反光部位;在深色的背景中,主体物的影响力则减弱,背景明度越低,影响力越减弱,反而衬布对主体物色彩的影响更强,通过实物与优秀的绘画作品对比,发现此时衬布的色彩表达倾向主观化。学生有了切身的观察和体会,脑海中的色彩变得越来越丰富,表达色彩影响的位置也更准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观察力培养方法之主观色彩分析法(从画面空间、画面元素出发)

  一是为了展现作画时画面空间感的表现,要宏观地对比整个对象的前后等不同距离、方位的鲜灰、冷暖色彩的变化;二是为了画面中主体物表现突出,成为画面中心,要整体观察了解主体物与背景色彩灰度的变化。因此,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课程中,我们要先帮助学生建立画面的视觉中心、虚实观念和处理方法。绘画作品的画面与没有处理的摄影照片、眼睛直接看到的景象有本质的区别,绘画者在画面上需要主动地确定视觉中心,把次要的物体、背景,通过详略、虚实、色彩鲜灰度等手法进行画面的主观处理。学生有了这些处理画面的经验和方法,画面就不会平淡,画面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会很强。

  (二)训练学生清晰的作画思路

  在绘画的表现过程中,从对物象色彩的观察和感受到画面艺术性处理,需要通过清晰的作画思路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修养。针对中职生条理性较弱、习惯从画面局部入手的特点,可采用从画面整体作画的方式:根据色彩在画面中占据面积的大小,先从整体大面积入手,后画小面积——先表现大背景,后主体物画法。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课程中,首先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数量进行分组,便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掌握作画程度。从构图定位→物体的基本形和结构→找出交界线和投影线,标出暗部→整个画面打底色→铺大色(由背景到衬布,再到主题物,从亮面、暗部再到过渡的灰面,使画面色彩关系协调)→深入塑造,丰富环境色→调整完成(特别注意反光和高光的处理)。教师演示绘画过程让学生有清晰可借鉴的作画习惯、思路和步骤。该方法能训练学生清晰的作画思路,提高对画面的把控能力。

  (三)学生调色技法的培养

  色彩只有通过一定的技巧才能高效地调出理想的颜色,才能把作者思想完美地表达出来,呈现在画面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调色习惯的培养,解决学生色彩训练难题。根据绘画中色彩三因素规律,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课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三种高效的调色方法。

  1.浅色(白色)物体的调色方法——灰度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生活中所见到的白色没有绝对的“白”,只有相对的灰这个理论,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观察天花板上亮着的日光灯、白色墙、白色衣服之间明暗差别,在高明度色彩的对比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看亮着的日光灯会比看到白色墙、白色衣服的白更“白”。这是因为,与日灯光相比,所见到其他的“白”则是灰色的,而且是有一定色彩倾向的灰。所以,我们在表现浅色物体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表现一定色彩倾向的灰色系。在学生训练时,教师教育学生在表达浅色物体时以中灰色为基础,根据对象加入一定量的白或黑,达到与对象相匹配的明度(这个顺序不能颠倒),然后调整色彩冷暖倾向,很快就能调出想要的颜色。

  2.深色物体的调色方法——倾向色法

  学生调色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观察并在颜色盒中找到与对象最接近的色彩;二是调整色彩的明度,在颜色中加入黑色或者白色,降低或者提高明度,达到与对象明度接近的程度;三是根据对象的色彩关系,加入三到五种倾向色。如果学生有一定观察能力,掌握深色物体的调色方法,就会不断激发学生调色兴趣,调色效果愈来愈佳。

  3.从对象到画面的色彩——主观夸张法

  写实性水粉绘画的表达过程,是表现对象映射到画者的眼中,再通过画者的视觉感受,借助一定的色彩经验、技巧,将对象表现在画面上。蒙塞尔色立体以三次元的方式展示了不同色彩属性所在的位置关系,高色阶或者低明度色彩展现的视觉位置区域一目了然。其中,为了表现主体物为画面的视觉中心、画面的空间感和画面色彩协调性,色彩的画面经验最重要部分是如何调整主体物与周围背景、画面前景与背景各色彩的纯度、明度以及画面色彩整体协调性,需要学生对画面物体色彩进行概括提炼和强调,夸大或者缩小观察到物体色彩的三个属性。同时加强画面各种色彩本身与画面其他色彩关系的理解。比如,主体物颜色纯度高,周围背景纯度底;前景纯度高,背景灰。基于此架构的调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生能够大胆发挥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对色彩的表现轻松从容,不断提高色彩的画面表现力。

  三、训练效果及意义

  “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培养学生的“眼、脑、手”三者合一,对于绘画初学者而言,总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所有的困惑的解答,既需自己先天灵敏的感知,又要借助后天的实践去体验。在实际教学实践后,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色彩基础课程中,色彩的观察、作画的思路和画面色彩关系处理等关键问题的破解,需要学生不断加以练习,提高技能和审美水平,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学生把所学的色彩知识运用到所学专业其他课程中,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朱守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