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从“问题少年”到顶尖生物学家

  4岁才会说话,考试经常是最后一名,12岁时,他在作文中写下自己的梦想:我以后想当生物学家,结果却被人取笑。这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科学家陈睿小时候的经历。

  看了陈睿的成长故事,我们不禁要问:如何让孩子在快乐中启迪智慧,从兴趣入手勇于探索,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呢?或许,我们可以像陈睿那样,把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角落,试着将老师从“人类”换成另一种生物——昆虫。

  打开新思路后,我们也许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生动;而教育,原来能如此简单和快乐。

  在兴趣的驱使下,“十万个为什么”涌进脑海

  陈睿在福建三明的山里长大。那时,家里前前后后都是大山,满目所及尽是翠绿山林,空气也特别清新。

  陈睿从小就是一个感统有些问题的孩子。4岁才会说话,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生活还不能自理,身边也没什么朋友愿意和他玩。连唯一和他玩得好的朋友,后来也转学了——因为好朋友的爸爸觉得,小孩子跟他玩会变傻。

  那时候的陈睿觉得自己很不受待见,“幼儿园表演齐步走,我总是同手同脚,老师很生气,我就被处罚了。于是我就独自蹲在地上看蚂蚁和蜗牛,渐渐地越看越出神,脑子里涌进很多问题:它们要去哪里呢?它们吃什么呢?”陈睿说,从那时起,他突然发现自己对小昆虫很感兴趣,会时常抓昆虫来观察。

  奶奶家的菜园也成了陈睿的最爱。每次去奶奶家过周末,他都会冲进菜地里,捉上一堆蚂蚁,装进瓶子里。“我突然发现,蚂蚁这种虫子有些不简单。它们不仅可以用小身板扛着大食物,快速移动,也能迅速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一起朝前走,一会儿又往后退。”

  陈睿看得惊呆了,可以说,当时他看过的全部昆虫节目,都没有蚂蚁搬家来得精彩。他就一直盯着它们,不停地想它们要去哪儿,接下来又有什么新工作……

  在陈睿眼中,昆虫不仅是当时的他最好的玩伴,也是他成长道路上最佳的学习对象。他的脑子里好像一下涌进了十万个为什么,在兴趣的驱使下,他急着去探索和发现。

  有一次放学,陈睿抓了很多毛毛虫放进口袋,忘了拿出来,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吓了一大跳。对于儿子的这些“奇特”爱好,父母没有阻止,反而尊重和鼓励陈睿,大胆去尝试。“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家里都有,有人戏称我们家是第二动物园。”陈睿说,他后来在家建了生物实验室,观察昆虫的习性;还买了《十万个为什么》自学,通过观察实验满足好奇心。

  后来,在父母的支持下,陈睿拥有了自己的小小昆虫园。他将小昆虫们安置在瓶瓶罐罐里饲养,科学的种子在瓶罐间悄悄生长、发芽。陈睿开始给这些昆虫写观察日记,这些日记让陈睿的写作能力取得进步。虫子给了陈睿快乐的童年,抓虫子的过程中,经常跑跑跳跳,让他的感统失调慢慢得到好转。小学四年级时,陈睿第一次在语文考试中获得全年级第二名,这对于总是考倒数第一的陈睿是极大的鼓励。

  到了五年级,陈睿还把“希望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写进了作文。有同学取笑他、质疑他,认为他成绩那么差,这种想法完全是异想天开。父母鼓励他:“不要介意别人的看法,做喜欢的事,做自己就好。”

  于是,陈睿把质疑变成了动力。六年级时,他又参加了一场小学生科幻作文比赛,比赛作文的题目很常见,叫《我的梦》。陈睿在作文里写道:“以后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一名科考队员,去全世界科学考察,发现新的世界。”这个作文获得了较高奖项。

  有了理想和信心,初中时,陈睿学习突飞猛进。高中时,他参加全国性的生物、化学、计算机竞赛都拿了奖。高考后,陈睿最终被南京农业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录取。

  科考之路充满危险,但他却乐此不疲

  进学校之后陈睿才发现,畜牧业他并不喜欢,他的兴趣依然在昆虫身上。于是,大一时,他就在学校创办了第一个昆虫爱好者协会。这个看上去很“冷门”的昆虫爱好者协会,在陈睿的努力下,会员达到了600多人。每周他们都会去紫金山寻找各种昆虫,这也是他们最早的自然科学科普的开始。

  为了在科考的路上走得更远,除了昆虫爱好者协会以外,陈睿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实验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大三那一年发表了SCI论文,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陈睿在中科院完成了硕士、博士的学业后,最终留在中科院成为一名研究员。

  工作后,陈睿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科考的路上。他到过青藏高原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穿越了雅鲁藏布江的大峡谷;去过神农架神秘的原始森林;遇到过地震、泥石流。

  看似有趣,实则充满危险。有一次,陈睿和科考队员们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科考,找到当地居民家投宿,人家只有一个辣椒房,他们就睡在了里面。“满鼻子满眼睛都是辣椒味,熏得眼泪直流。上床一关灯,地上是老鼠啃辣椒的声音。”为了防止被老鼠咬,他们只能把头闷在被子里,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现身上全是疙瘩,是被跳蚤咬的。

  还有一次,陈睿和科考队员们在川西高原一位藏民家投宿。打开屋子的瞬间,几万只蚊子扑面而来,科考队员们的腿瞬间变成了“毛裤”。他们只能去草原上捡了大量的牛粪,燃烧牛粪以驱赶蚊虫。伴随着牛粪悠悠的香味,科考队员们很快入睡,甚至睡得特别香。

  陈睿说,高原上的每一座山都像一座岛屿,它把很多物种隔离在不同的山头。为了踏足人迹罕至的地方,陈睿和队员们步履不停,将科研探索延伸到全世界。

  在一个10平方米的小小森林里面,陈睿团队发现了6种不一样的变色龙;在尼泊尔考察时,陈睿团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防暴雨级别的白蚁巢穴,他称其为“最优良的建筑”;在长时间观察马来西亚的红毛猩猩后,陈睿对“脸大”这个性状产生了好感,因为脸大才能吸引雌性红毛猩猩的注意。陈睿笑称:“脸大的小伙伴,你们不要自卑,在这个地球的角落,总有一款生物适合你。”

  2019年,陈睿开始在抖音短视频平台记录自己在野外考察时见到的新奇物种,乐此不疲。起初,他分享了很多长相奇特的昆虫,不少害怕虫子的网友留言称:“要是这个爬到我身上,我能现场来一段霹雳舞。”

  陈睿笑了,他一边科普知识一边安慰网友:超过99%的昆虫都没有毒,对人类无害。在数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演化过程中,它们进化出了各种超能力,譬如屎壳郎可以靠银河判断方向,放屁虫可以制造小型的“爆炸”……非常值得人们学习。

  陈睿说:“虫鸣鸟叫、高山流水,是全世界音乐最初始的来源;白蚁的巢穴可能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建筑;蟑螂可以把自己缩短到几十倍的薄度,可以作为仿生机器人。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把自然界各种各样生物的智慧,当成未来各行各业的借鉴,我们其实没有绝对的发明,只有相对的发现。”

  陈睿有趣又直观的“冷知识”吸引了30万粉丝。他认为,跋山涉水抓虫子是人类最好的运动之一,如果现在的孩子能多到户外去,不仅他们的运动技能得到提升,专注力也会获得提升。

  陈睿决定要做好科普,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培养科学思维。2019年,他参与抖音联合中科院、中国科技馆等机构发起的“DOU知计划”,不断丰富自己的科普内容;2021年,他与苏洽帆撰写的科普读物《读虫记》出版。与此同时,陈睿在全世界范围与50个科考基地建立了联系,他邀请孩子们一起去探索世界,发现最神秘的角落。

  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2022年,有一名二年级学生被家长送来参加科考。当时孩子基本不跟家人交流,上课不听讲,注意力差。“我们一起去了马来西亚热带丛林,寻找各种各样的生物,玩了一整天,他特别开心。后来这个孩子经常在野外开展课题研究,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实验。”陈睿欣慰地说。后来,这个孩子对自然界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但性格开朗了,还在初中时发表了一篇动物学方面的论文。

  在陈睿看来,孩子眼里有光是成功的根本。“通过科普,让孩子们产生好奇心,播下科学的种子,然后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最后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我觉得这是科普的意义所在。”

  从2019年到2023年,陈睿总共发布了300多条视频,以他的名字命名十余个,并且个人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虫珀博物馆,还坚持多年拍短视频为更多的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他在视频里展示了两百多种生物,其中包括动画片里小猪佩奇的原型。陈睿介绍说,小猪佩奇其实不是猪,叫貘。视频里,还有很多隐藏在世界各个角落里稀奇古怪的昆虫,让人大开眼界。有网友留言表示,看了他的科普,不再对昆虫感到害怕,开始欣赏昆虫的美。

  陈睿还在云南成立了自然学校,在武夷山开设了以昆虫学为主题的营地,还把自己在全世界科考的有趣经历写成《走进亚马逊》这本书。他告诉孩子们:“就像我小时候一样,哪怕再不灵光,学习成绩再不好,但是只要你坚持梦想,总有一天你的梦想会成真的。”

  如今,陈睿是很多大型科考队的中国科考队长,所研究的领域是动物进化。他介绍,动物进化包含时间轴和空间轴,将来他打算把在全世界野外科考经历系统性地录制视频,通过空间轴的方式,每一期讲述一个动物的有趣故事和它的超能力,把科学考察中的各种动物的智慧呈现给大家。

  陈睿认为,引导孩子们从兴趣入手,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远比教他们知识本身更关键。他希望在未来,孩子们是以自然界作为他们学习的老师,在探究、模仿中,把所有自然界的智慧转化为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转化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游乐场,而昆虫则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陈睿将自己称为“不拘一格做科普的动物学家、专注进化论的教育心理学家、上得讲堂下得荒野的野外探险家”。在不断科普的过程中,一个即将高考的学生曾给他发私信:“叔叔,我特别想学这个专业,看了您的视频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陈睿很高兴地回复他:每一只小小的昆虫,都释放着生命的力量;每一颗好奇的种子,都蕴藏着无穷的想象。

  当谈到自己的经历时,陈睿说:“很多人说我是逆袭,其实我想说的是,大自然给了我无限的灵感,我学习的内驱力不是那些嘲讽,而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如今,为了让孩子们玩好、学好,不少父母会给孩子报名各类研学班、兴趣班。其实,增长孩子的见识,是否还有其他既能让孩子收获快乐,又能学到新知识的、低成本的活动呢?鼓励孩子多接触自然,多动手,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为之探索,这些启智的活动也许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

  对于陈睿而言,他啃得下大部头的书、坐得住沉闷的实验室、受得住野外科考的重重艰难,支持他的是不泯的好奇心和不灭的探索欲。从一名“问题少年”成为顶尖的生物学家、一位科普的“火炬手”,他只是坚持从兴趣入手,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文/阿枫(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