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中国古代飞行器

  文/ 沈海军 图/ 梁 健

  2013 年,在新疆西北部哈巴河县的多乃特山谷中,一个牧民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巨岩。岩石上,居然绘制了若干神似飞机、飞碟、火箭等的图案。经过碳14 检测,科学家发现这些疑似绘有飞行器的岩画距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这些图案到底是什么呢?是远古的飞行器,是古人捕猎用的器具,还是外星人的UFO ?为此,国家相关机构成立了一个由物理学家、考古学家组成的调查组,但调查后仍无法给出明确的结论。事实上,在许多典籍中,早就记录了古人和飞行器的有趣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舜与竹蜻蜓

  相传上古时期的舜帝是首个利用器物进行飞行实践的人。据《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舜早年丧母,继母对他并不好,常在舜的父亲瞽(gǔ)叟面前讲舜的坏话。久而久之,瞽叟也对舜产生了厌恶。有一次,舜爬到谷仓屋顶上劳作,瞽叟在继母的挑唆下竟然悄悄撤下了梯子,点燃了谷仓,欲除掉舜。舜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情急之下他随手抓起了身边的两顶大斗笠作为“翅膀”,从谷仓上一跃而下,得以逃生。舜的斗笠相当于现在的降落伞,因此,才留下这样一个传说,并称舜帝是第一个利用器械飞行的中国人。

  春秋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竹蜻蜓。这个神奇的玩具老少皆宜,流传至今。竹蜻蜓的外形呈T 字形,通常用竹子制作。横的一片是螺旋桨,两边的桨叶偏转一定的角度,中间开孔,插入一根竹棍,两手搓转竹棍,桨叶产生升力,竹蜻蜓就会旋飞上天。18 世纪,竹蜻蜓传到欧洲,被称为中国飞陀螺。英国航空先驱乔治·凯利曾对竹蜻蜓十分痴迷,他仿制、改进了竹蜻蜓,并一度在讲学时将其带在身边,以便于向听众解析、演示螺旋桨的工作原理。可以说,中国的竹蜻蜓就是现在直升机的雏形。

  风筝的军事用途

  风筝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不陌生,相传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发明的,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我国古代称风筝为纸鸢或木鸢,它不仅是休闲娱乐的玩具,更是被频频应用于军事领域,在不少史料中均有记载。

  古籍《渚宫旧事》说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就是讲述鲁班用木材制作载人风筝,用于高空侦察宋国城池布防的故事。公元前190 年,楚汉相争,汉军元帅韩信攻打未央宫时,曾利用风筝及风筝线长度等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垓下之战中,项羽的楚军被刘邦的汉军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做风筝,上附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据唐代《独异志》记载,梁武帝曾利用风筝在军事活动中传达消息。在13 世纪的金蒙战役中,金人曾放出附带鼓励被俘兵士叛逃的传单风筝。当风筝飘到蒙古兵战俘营上空时,他们便把线切断,将传单散播出去。

  相对于别史,正史中关于军用风筝的记载要少许多。据《南史• 侯景传》记载,549 年梁武帝萧衍掌权,侯景作乱,叛军将梁武帝围困于都城建邺(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风筝,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风筝向外求援,风筝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衰微灭亡。

  不仅是中国,英国皇家海军也曾将风筝用于军事。据记载,一个叫科迪的美国冒险家1902年给英国国防部提出建议——建议英国军队采用载人风筝作为高空侦察装备。科迪的建议得到了英国军方的重视。从1903 年开始,科迪和英国海军一起进行了一系列的初期试验。他们使用的航空器,便是需要军舰牵引的风筝。经过多次试验,科迪成功将自己设计的风筝从军舰上放上了天,并搭载一名记者飞越了英吉利海峡,这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08 年,经过反复商议,科迪和英国军方达成一致,先后尝试在复仇号、里克雷特号等战舰上放飞载人风筝。载人风筝最高能飞600 多米,英国军方训练了一批可以执行此任务的飞行员,形成了海军最早的航空兵力量。

  不过,这种载人风筝最终还是昙花一现,因为它在海上飞行受气流影响,很不安全,而且需要舰船牵引,活动范围受限。飞机出现后,搭载飞机的航空母舰应运而生,载人风筝就被淘汰了。

  古代的火箭什么样?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人很早就把火药作为飞行器的动力,研发了古代的火箭。当然,古人不可能研制出我们今天载人航天的火箭,而是将其应用于军事用途,大范围提升弓弩的射程。

  古代的火箭类似大家过年放的“蹿天猴”。其工作原理如下:箭杆上缚有一纸筒,里面装满火药,纸筒的尾部有一根引线。通过引线点燃火药,猛烈的气流会向后喷射,从而推动火箭上天。这种原始的固态火箭,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据《宋史• 兵志》记载:“时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说的就是宋朝兵部官员冯继升试验火箭的事。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有人将火箭和风筝的原理相结合,发明了原始的飞弹。这就是带翅膀的震天雷炮。攻城的时候,只要顺风点燃引线,震天雷炮就会径直飞入敌人城内,等引线烧完,火药就爆炸造成很大的杀伤效果。除此之外,明朝还出现过一种被称为神火飞鸦的飞弹。这种飞弹用竹篾扎成乌鸦状,内部填满火药,发射后能飞百丈之遥,可对敌方造成伤害。不仅如此,明朝军队还把几十支火箭装在一个大筒里,把各支火箭的引线连到一根总线上, 发明了“一窝蜂”。这种武器能同时发射几十支带火的箭,威力惊人。

  据明朝军事著作《武备志》记载,明朝人还发明过一种名为火龙出水的原始两级火箭。火龙出水的龙体为一根五尺(明代的一尺约为现代的31.1 厘米)长的大竹筒,上面前后各斜扎两支大火箭。这两支大火箭实际上相当于第一级火箭,用来推动龙身腾飞。龙腹内装有多支火箭作为第二级。使用的时候,先点燃第一级火箭,待飞到两三里(明代的一里为现代的550多米)远的敌人阵地上空,引线会自动点燃装在龙腹里的第二级火箭,火箭会从龙口中直飞出去,对敌人造成杀伤。美国作家赫伯特• 瑟姆的书籍中记录了明朝官员试图利用火箭实施载人飞行的事。他写道,明朝官吏万户在椅子后面安装上四十七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两手各持有一个大风筝;他命人点燃火箭,企图借助火箭推力和风筝,使自己飞向空中。然而很遗憾,万户的实验并没有成功,并且被炸得粉身碎骨,但是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想借助火箭动力上天的人。值得一提的是,1970 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万户)”,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载人航天先驱。

  飞车真的存在吗?

  奇肱(gōng)飞车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飞行器。古时的奇肱国,又名夜郎国,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我国的四川、贵州一带。《山海经• 海外西经》记载:“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说的就是奇肱人制造飞车,用来猎杀鸟禽的事。奇肱人的飞车在晋朝的《博物志• 外国》中也有记载:“奇肱民善为拭扛,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至于奇肱飞车的构造和动力,至今仍无从考证。

  明朝崇祯年间,江苏吴县有个技术精湛的木匠,名叫徐正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山海经》中奇肱人造飞车的故事,随即萌生了制造飞车的念头。于是他将自己关在屋内,废寝忘食,时而苦思设计图纸,时而试着制造部件。历经无数次失败,五年后,徐正明终于打造出一个飞车的成品。试飞当天,这架像椅子又像箱子的古怪飞车引来了人们的围观。只见徐正明大踏步跨上飞车,坐定后脚踩踏板,带动齿轮快速飞旋,飞车居然腾空而起,在空中盘旋起来。

  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一种名叫飞车的机械。书上写道:“或用枣心木为飞车, 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 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 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有科学家认为,葛洪的飞车极有可能是带动力的载人大型竹蜻蜓——一个薄片做旋翼,中间是轴承,下面是用来蓄力的拉弓牛皮绳,皮绳一拉,旋翼就通过扭力升空。

  虽然以上飞行器的外形和功能有很多后人推测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人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还不算发达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令后人为之惊叹的成就。科学技术在进步,人类智慧在增长,载人航天飞行器已然实现,相信在未来,飞车能变成我们的日常公共交通工具,飞向宇宙深处的飞船也能变为现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