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希贤
2023年9月22日,城北街道清秀园社区的居民王先生给街道“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送来锦旗,感谢工作人员及时协调其与物业的纠纷,快速解决双方矛盾。“通过‘双诉双融’这个共治平台,社区用情融合双方矛盾,街道物管中心从说理角度明确各方责任,法院从法律角度引导双方依法解决问题,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效果。”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耿宝华说。
搭建共治平台 筑牢服务根基
“你们天天大半夜唱歌扰民,害我们全家老小都休息不好,我要去法院告你们!”2023年9月,城北街道创新园东社区一楼栋内对门两家居民因生活琐事闹得不可开交,分别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对方。
社区调解员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到其中一家是搞音乐创作的小家庭,另一家是三世同堂的家庭。由于作息时间不一致,两家人经常产生摩擦,甚至都在自家门口安装了摄像头监控对方。
了解情况后,调解员将情况上报给街道“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工作站启动“双诉双融”机制联系了法官。法官表示,提出噪音扰民的一方有举证责任,应通过权威机构留存噪音监测的相关证据。此外,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在楼道内安装的摄像头如果能拍到业主进出住宅的信息,就属于侵权行为。随后,工作站调解员兵分两路,对双方详细说明权责关系和法律风险。在各方努力下,两家人最终改变认识、握手言和,并拆除了摄像头。
开展接诉即办工作以来,城北街道每年受理的涉及调解类的案件约有3000多件。为及时有效解决市民诉求,2023年7月21日,城北街道党工委与区法院立案庭搭建“双诉双融”共治平台,建立“1+12+51”工作体系〔1个街道级工作站、12个管区级分站、51个社区(村)子站〕。同时,启动基层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区法院立案庭多次为“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成员单位的科室负责人、“接诉即办”主管、社区“双诉双融”调解员进行培训。截至目前,各级工作站通过“调解+普法”的工作模式,已为群众提供对接立案、法律咨询等司法服务140次,解决欠薪纠纷54起、物业服务纠纷42起、邻里纠纷31起、赔偿纠纷13起。
探索解纷路径 保障正当权益
“多亏了调解的同志们,要没有你们,我和工友们的工程款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才能拿到,这回总算有个结果了!”2023年7月24日,在清秀园社区“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里,建筑工人小左握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
2023年上半年,小左和9名工友承接了某公司的外墙装修工程,谁知工程干到一半,总包公司老板“失联”了,1.4万元工程款没了着落。小左心急如焚,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随后,城北街道与小左进行了多次沟通,邀请区法院法官前来帮助,法官随即通知发包公司参与调解。经过多次协商,各方于7月底达成协议,由发包公司从未拨付给总包公司的尾款中先行支付小左等人工程款。至此,一场欠付工程款纠纷得到了妥善化解。
“针对劳动纠纷这类诉求,我们通过工作站整合法院、劳动监察部门、属地派出所、街道科室、社区等资源,充分发挥多元共治的优势,多措并举保障劳动者权益不受侵犯。”街道“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主任赵海涛说。
在这个过程中,工作站还摸索出“网格员初步调——社区(村)进阶调——工作站深入调——法院介入兜底调”的化解纠纷新路径。截至目前,各级工作站已成功处理工程款纠纷诉求54起,累计帮助追回资金96.43万元。
靠前解决矛盾 推动诉源治理
2023年11月,区法院立案庭法官联系街道“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希望通过调解解决居民范先生与某物业公司的服务合同纠纷。
事情的起因是2021年一场大雨导致范先生家里墙皮脱落,物业不予维修,他一气之下就不再交纳物业费。2023年9月,范先生家厨房下水主管道反水,因物业以业主未交物业费为由拒绝提供服务,范先生决定通过诉讼方式要求物业公司提供维修服务并赔偿损失。不久,物业也决定以3年未交物业费为由起诉范先生。
在调解现场,范先生与物业公司一度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经过调解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最终,物业公司答应将业主家受损的地板进行原样修复,范先生表示会缴纳拖欠的物业费用,双方均同意撤案。
“我们希望通过加强一线服务、提前介入矛盾调解,促进矛盾纠纷化解,降低诉讼增量。”赵海涛介绍,法院司法资源有限,滥用诉权会消耗司法资源,法院及时介入,社区靠前解决矛盾,可以为群众诉求化解提供法治路径,有效减少诉讼增量。同时,工作站通过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不断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截至2024年3月11日,“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共调解群众诉求161起,其中调解成功134起,调解成功率83.23%。“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的优势,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司法效率、社会效益,将司法为民真正落到实处。”耿宝华说。
(责任编辑:曹晓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