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双循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时间:2024-10-05 11:12

  文 毛振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进一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岛应当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带动,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从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等全球先进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海洋城市应具备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海洋航运中心、海洋综合治理中心、全球海洋生态展示中心等项内容。其中,加快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航运、海洋科技、海工装备制造等为主的海洋经济发展,是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当前,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在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打分中,青岛具有一定优势。但海洋经济领域,青岛在海工装备等制造业方面以及航运贸易、金融等服务业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是青岛海洋经济发展门类体系齐全,但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不多。大多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底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少,普遍存在产业链条过短、创新动力不足、整体实力不强的现象。

  二是部分海洋产业专业性强但规模小、带动力弱。部分海洋产业在细分领域是隐形冠军,但是市场规模不大、产值不高,未能形成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难以在青岛乃至整个山东产生带动效应。

  三是港强船弱、仓储物流强与金融贸易弱并存。在地理位置上,青岛是“一带一路”上重要节点城市、沿黄流域多省份的出海口,青岛港是东北亚地区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但在航运贸易、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尚未实现突破性进展。对此,青岛须紧抓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各项改革创新举措落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一带一路”对外合作新平台,借势双循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建设全球海洋经济要素集聚中心

  借鉴上海、新加坡经验,深化投资、贸易领域改革,青岛应面向国际国内双循环整合优质海洋资源要素,打造海洋领域国际合作的门户。

  一是发挥上合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联动优势,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国家监管和税收待遇等方面给予外资以法律上和实质上的同等待遇,吸引全球海洋经济要素由青岛登陆进入国内市场。

  二是对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的最新变化,梳理海洋产业头部企业名单,进行精准招商。

  三是抢抓RCEP机遇,推动海洋实体经济与自由贸易发展。RCEP在国际海运与贸易方面全面放宽市场准入,青岛应抢抓机遇,吸引欧美、亚太企业投资港口建设与运营,如货物装卸、集装箱堆场和车站等;吸引外资船运企业组织全方位的多式联运的门到门运输,包括国际海运的国内航线;吸引外资船运海事企业在青岛设立海事服务机构。

  四是完善外商投资促进、项目跟踪服务和投诉工作机制。在法定权限内专门制定海洋领域外商投资和产业促进政策。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和风险防控体系,提高境内企业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优化企业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流程。吸引全国“出海”企业借助借道“双区”政策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五是组建黄河沿岸城市发展联盟,通过产业互补、园区共建等合作机制,建立梯次产业分工,以开放优势和“双区”的零关税、简税制和低税赋等政策优势,引领胶东经济圈及黄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

  建设充满活力的全球海洋创新中心

  青岛海洋科技虽然在很多方面世界领先,但偏重基础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严重不足,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中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

  当前,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市场,青岛一方面应整合崂山实验室、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核心平台力量,推动开展高水平联合研发,集中突破海洋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基于技术优势建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争取科技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70%以上。另一方面,应着眼国内市场需求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海洋产业链布局,建设充满活力的全球海洋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链进行核心技术攻关,以技术优势吸引产学研用资等各类经济要素向青岛集聚。完善市场化的科技研发项目遴选机制和更具弹性的项目评审机制,尽快形成一批行业领先且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标志性海洋科研成果,争取更多前沿成果在青岛落地转化。

  打造全球海洋产业发展高地

  激发航运物流、海工装备与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链式效应,引进一批高端核心配套与关键支撑项目,打造海工装备和航运等世界级知名产业集群。海工装备应当重点发展LNG运输船、科考船、极地破冰船大型集装箱船等新型船舶建造,开展集群化和产业链招商,逐步提升海工产业链的本地协作配套能力,壮大海工装备产业规模。

  同时,青岛应当以远洋运输和航运服务重点做强航运全产业链。通过争取国际中转集拼、集装箱捎带等政策拓展业务范围,引进集装箱干线船运公司,结合青岛海洋航运产业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海洋金融、贸易企业落户青岛,形成“长链条、大配套”的港航产业体系。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契机,引进欧洲航运保险公司,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监管要求的船运业务保险服务,为国内船运公司提供船运保险保障服务。

  目前,我国航运保险保费规模呈现快速扩张趋势,但从业务质量上来看,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缺乏航运保险专业人才、保险公司业务单一、产品创新不足、航运保险制度软环境不健全等方面,导致航运保险服务供给仍然面临较大缺口。对此,由于航运保险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青岛应从加快航运保险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完善等方面入手,推动航运保险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大航运保险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国际航运保险交流合作,面向伦敦、纽约等航运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着力提升航运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涉外语言交流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从业人员,将青岛打造成我国航运保险人才高地。

  为进一步加快航运保险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航运保险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航运保险发展软环境,融入世界航运保险生态圈。制定航运保险法律制度优化方案,建立完善航运保险的制度安排,使海事纠纷公开、透明,进而促进航运保险与国际惯例接轨,支持航运保险业发展。同时,应当借鉴国际航运保险业发展经验完善航运保险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扩大优惠险种比例,进而推动航运保险业发展加快进入快车道。建立船舶信息共享平台,分享航运、保险、海商、贸易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数据信息,为航运保险创新产品、防范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提升航运保险服务体系集群化和专业化程度。由于航运保险较强的涉外性,在促进航运保险业发展的同时,需要聚焦制度创新,接轨国际规则,充分发掘航运保险新品种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上责任保险、港口责任保险、从业人员意外保险等险种,满足客户全方位、多方面的投保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风险管理服务。航运保险业的发展可以为船舶融资业务提供保险保障,促进航运金融和贸易产业发展,助力打造航运全产业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