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关系新探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关系,农民,态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2 14:42
文/余军民 涂山河
史书志书在我国源远流长,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编史修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常有人将史志混作一体,甚至认为志就是史,史就是志,有志即是有史,志史是同一母亲生的两个孩子。显然,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正确认识“史”与“志”的概念、特点、相通与相异,对提高史志编修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一、“史”与“志”的基本概念
何谓史?史者,历史也。史是以探索和总结某区域或某行业历史发展规律为目标任务的著述。泛指历史或史书,其定义历史学家说法不一。清代史学家梁启超对史学的认识是: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史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史书是对史事的实录(记叙)与评价,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所以,要给历史下一个相对确切的定义,就必须把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与人的主观认识论有机结合起来。由此而得出:历史主要是记述自然界、人类社会或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人物的经历,以及对它们的地位和作用给予恰当的评说。
何谓志?志的最初意思是标记,是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志者,方志也。通俗说法就是作标记的人形成的书。方志也称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等。其含义可解释为文字记录,即“志者记也”。史学上所说的志专指地方志,也叫方志。主要是记述一定地域社会、自然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述,举凡一地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灾异等。所以,地方志是一方全史,六类齐全,包罗万象,有“一方之全书”“地方百科全书”之美称。
在数千年历史变迁中,贤明当政者都高度重视并亲自推动修志工作,注重发挥方志维风励俗,信今传后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承袭了这一优良传统,把修志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2006年,国务院颁行《地方志工作条例》修志问道,直笔著史,并首次实现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年鉴全覆盖,随着大量地情书籍的出版和志者的实践,其志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二、“史”与“志”的主要特点
史与志的特点是兼而有之,但各有侧重。
史的特点概括起来为“五个侧重”:①侧重于系统性。史和志都讲系统性,但写史记叙事物必须完整、深入系统、注重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无论是写人物史也好,还是写社会史、自然史也好,都要求内容完整系统,以其完整的内容和系统的议论,揭示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志也讲系统性。但受时限,如年鉴中的工程项目建设,其中有些项目是跨年代,此项目只能记年内的建设情况,跨年代的部分就不能记。②侧重于论述性。史志都有论述内容。但议论是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工作者对史事、人物的评论,也是修史者思想的集中反映,尤其是评价观点,必须中肯鲜明。志也不是一点议论都没有,如全志的概述部分,章节中小述或概况,年鉴中“特载”都是有议论的。但就全书而言,所占比重小,且都属记实性的说明。③侧重于追溯性。史与志都有追溯性的内容。史书要求“详古略今”,越古越详,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概括、研究和论述,以此加深后人对前人、前事的认识,从而达到鉴古察今、经世致用的目的。志书也有追溯内容,如大事记,人物传、人物简介等,但要求上是“详今略古”与史书截然相反。事实上是古代资料少,今人资料多,想详古略今也做不到。④侧重于艺术性。新编志都讲究艺术性。写史则明确要求不是对史料的罗列和堆砌,而是对史料的深入分析和艺术加工,不仅要求语言平直,秉笔直书,而且注重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力求把史写活、写靓,使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宋范致明写的《岳阳风土记》被称为宋人风土书中佳本和岳阳地方志第一书。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志书的艺文及版式也讲究艺术性,但行文不能搞艺术加工,只能实录。⑤侧重于客观性。无能写史还是编志都必须尊重史实,不能搞虚无主义。写历史应该如实客观记载,而不应抱有主观好恶的态度,更不能离开当地社会的实况;要烙有它所属时代的独特印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编写,从而给后人一段真实客观的历史面貌。如1958年由湖南常德专区组织围挽的钱粮湖农场,毛泽东听了贺凤生的汇报后说:“围挽钱粮湖有可能是个好工程、但急功冒进,苦了农民兄弟,就不应该了。”这段话就客观的述评了该项工程以及毛泽东对此工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