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定顺( 大英)
大英县政协宿舍楼顶有一方小菜园,那是政协老领导车孝先秘书长首创的。
“车秘” ( 同志们都这样亲切地简称他) ,离开我们快三年了,历历往事仍在眼前。
他是蓬溪一户贫农的儿子,“文化革命”之初光荣入伍,在武汉空军作地勤员。值勤之余,他自买锄镐,经常利用节假休息时间,去机场边角地垦荒种菜,把枯枝杂草变成了四季常绿,蔬菜飘香。该收获了,他就肩搭白毛
巾,满挑着刚摘下的茄子、南瓜、大白菜… …汗淋淋、颤悠悠,送往连队伙食团。一茬茬的司务长走了又来,总是笑容满面握着他长茧的手说: “小车呀,辛苦你了。” “不辛苦,我是农村来的,耍不惯。”… …这一干就是八年,因业务优秀,无私奉献,他第二年就入了党,第三年就提了干。转业时被安排到蓬溪县政协,当了秘书长。
1997 年底, 从蓬溪县分出的大英县成立。年过半百的车秘自愿离开熟悉的老县城、舒适的老单位,挎上行囊,背井离乡,来到了艰苦的新县城— — 蓬莱镇。大英县委县政府为了尽快解决“八百勇士”的居住问题,火速提出了“坝窝子”的思路。车秘作为县政协的“大内总管” ,百事待理,可他仍挤出早晚,上工地督查修建政协宿舍楼工程。2 0 0 0年宿舍楼终于竣工,他放弃了组织上“金三银四”的安排,主动选了六楼— —顶楼。盛夏楼顶似火烤,寒冬居室如冰窖。车秘没有怨言,自雇人工,将火砖、水泥、砂子、泥土一筐筐搬上了楼顶,沿乘重墙修好了一个“∩ ”形小菜园。此后20 余年间, 他利用工余或退休时间,精心耕耘呵护着这片“自留地” 。每到尝鲜或盛产时节,车秘总要用竹篮提上鲜菜,从一楼起一户一户赠送成果,总笑着说: “放心菜,尝尝吧,没打药,没用化肥,用我家里产的农家肥浇灌的。”住户们接过红灿灿的西红柿,或黄澄澄的大南瓜,或绿油油的韭菜苗… …都不停地致谢。车秘随口回道:“小意思,大家分享,不足挂齿。”
大前年, 早已退休的车秘患了肺病, 到市省几所大医院都治疗过, 但没能好转,终成绝症。他的儿子媳妇只好尊重老父的遗愿,接“回家静养” 。2 0 1 9 年秋的一天,我登门车家,去看望他。车秘躺在病床上,曾经金刚马汉的“国防身体”如今骨瘦如柴。问候之后,我忍着泪说了好些安慰话,他静静地闭目听着,眼角流出了晶莹的泪珠。忽然,他睁眼对我说: “谢谢余主席多年的关心。修县城占了很多好田好地,如果屋顶都改建成菜园、花园该多好啊。我托老同志一件事:屋顶那片小菜园丢荒两年多了。我儿子媳妇工作忙,他们没时间打理,拜托老朋友接着种吧。”我点头应允了这几乎是临终的嘱咐。不到半年,车秘离开了我们,回到了他久别的故乡— —蓬溪县下东乡。我猛地想起吴伯箫先生的名作《菜园小记》,散文记叙的是1 9 4 2 年前后,为了抗击日寇打破封锁,延安的干部们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荒种菜的故事。这篇作品选进了中学语文教材,对师生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醍醐灌顶, 车秘不是很好地践行了伟大的“ 延安精神”吗! 对他的嘱托我们没有理由不赓续传承下去。
2020 年春, 我和老伴、幼孙, 上到了车秘创建的小菜园前, 挥镰刈草, 翻土垫肥,栽上了茄子、辣椒、冬瓜、西红柿幼苗,浇上定根水。随后,我经常将家里的厨余、地灰、便溺等废物提上楼顶, 倒进“ 沤肥缸” 里备用, 减少了“ 城市垃圾” 。在经管中, 坚持不打农药, 不用化肥。最苦恼的是缺水,骄阳似火,日出晒到日落, 菜叶都耷拉着头,似乎都在喊“救命! ”老伴说:“别愁。动手修好车秘原先的‘集雨棚’ , 再在哨棚排水口下建个‘储水池’ ,一下雨不就有水了吗? ”老伴也是农民出身,她的献策还真是大大解决了浇菜缺水的问题! 可遇上天大旱, 我和老伴就只能从五楼家里一梯一梯一桶一桶往菜园提灌了。虽然都汗流浃背,弄脏了衣裤,可我老俩口身心健康,硕果满园。我想,这二十多年来,车秘也是这样坚持着干的吧, 但他患有痛风, 真苦了这头“老黄牛”了。
每到尝鲜和丰收时节,我就摘上鲜菜,带上幼孙,重复着当年车秘的故事。邻居们说得最多的是: “无功却分享,不好意思啊。”幼孙说:“爷爷婆婆,我奶奶经常跟我说‘大家吃大家香,吃了独食拉裤裆! ’ ”楼梯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早晨傍晚,清风霞光之中,我常常站在小菜园前举目四望,县城全是望不到边的高楼大厦,入眼都是黑黢黢的平板水泥屋顶。我想, 蓬莱镇只是一个小县城,全县、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该有多少寸草不生的闲置水泥屋项啊!如果都能改造利用起来,那将弥补多少耕地、改善多少人居、造福多少人口、收获多少物质和精神财富啊……
2 0 2 3 . 6 . 1 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