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的概念
- 来源:教育与学习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家训,概念,教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1-12 20:26
家训的定义
训,即教诲、训导。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训导。按照范围的不同,家训包括适用于特定家庭的家训和适用于氏族中的所有家庭的族训。
家训,有的也叫家规。家训与家规在性质和作用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内涵上又不完全相同。家规,指家庭为教育子孙正确做人处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是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规的内容往往有惩罚性的规定,而家训一般没有惩罚性的规定。
家训的表现形式
家训的表现形式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口头的应当是从有家教时就有。凡家长教育子孙以做人处世持家治业为内容的都可视为家训。书面的,有写明是家训的。如:《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有的虽然没有标明是家训,但是,其内容却是教育子孙做人处世持家治业的,即属于家训的内容,如《朱子治家格言》、《座右铭》、《弟子规》等。书面的家训字数有多有少。多的有8000字,少的只有几个字。如“淡泊名利 知足常乐”、“ 自尊 自强 自立”。用于张挂的家训字数一般都比较少。
口头的家训的优点是具有及时性,缺点是容易失传。书面的家训的优点是不容易失传,然而也有缺点,即内容长期固定不变。因此,为了克服两者的缺点,两者应当并用。不论是口头、书面的家训的内容,都要与时俱进。
家训与家风的关系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一个家庭所长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它的产生是以家训的制定和家教的落实为前提的。没有家训和家教就没有家风的形成。
家训在我国的地位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戒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家训的核心内容是“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
家训的地位和作用被人们所重视,因而,立家训的现象历代都有。最早萌芽于五帝时代,明清达到鼎盛。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流传至今。
立家训的,现在也有其人。在这里介绍周恩来总理十条家训和朱德立的“五心”家训。
周恩来总理十条家训: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我,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我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体现一个共产党人特有的家风家教,也体现了周恩来总理的一身正气和为官清廉。
朱德立的“五心”家训,即:“对信仰追求要有恒心,对党和人民要有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有热心,对人民群众要有爱心,忠于职守要有公心。”
